生来不愿随波逐流的他,用自画像组成人生自
▼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艺术家
他生来就不愿随波逐流
他不仅是主题画家也是一个善画肖像的高手
60年代他那富有力度和个性表现的作品
使中国无数的美术爱好者着迷
柯尔尼留?巴巴
柯尔尼留·巴巴
柯尔尼留·巴巴(-)罗马尼亚绘画大师,年,巴巴毕业于布加勒斯特大学哲学系,年进入雅西艺术学校开始系统学习美术。从年起,他开始崭露头角,经常参加国内举办的一些展览会。年,他的《从田间归来的农民》在国内展出,这幅作品显示了他的才能,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人民取得政权的年代里,他的艺术更加成熟,蜚声国内外。共和国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并被选为艺术科学院院士。苏联和民主德国也都授予他荣誉院士的称号。
他是一位色彩大师,色调精致微妙,富有变化,光与色完全融合在一起。代表作有《在田间休息》()、《农民》()、《炼钢工人》()、《工人肖像》()等。
柯尔尼留·巴巴主要通过“以形写神”
表达强烈的主观感受
揭露出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
巴巴受格列柯和戈雅的影响
以写实为主
他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农民
富有张力和适度夸张的表现极具他独特的风格
画中的农民都是消瘦的脸木讷的表情
夸张的表达手法使得他们像一个个的小丑
揭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他的创作融入许多形式的探索和情感表现的因素
采用夸张的手法,主观色彩浓郁
采用概括、变形等手法,做到传统和现实的结合
巴巴笔下的农民
翻看巴巴的画册,他不仅是主题画家,也是一个善画肖像的高手,诗人、演员、剧作家以及画家的妻子等,在巴巴的笔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内在气质,给人的是栩栩如生的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地对着镜子给自己造像,构成系列,我不知道在画家的国度里是否有人来研究巴巴的自画像主题,细细品味,却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巴巴的自画像可以组成他的人生自传,从早年以自己为模特的绘画习作,到中年踌躇满志一脸傲气的艺术骄子形象,以及晚年面对社会而揭示自己焦躁和恐惧的内心世界。给与你的是人性的思索,是心灵的震撼。
巴巴生长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战争期间生活异常艰苦,战后被划入社会主义阵营。他有着自己的艺术主张,认为艺术是一种有人的主观意识在内的精神创作活动。在斯大林思想体系的禁锢下,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的批判。巴巴回忆道:“在艺术、文学、电影界,出现了许多强烈灌输斯大林思想体系原则的新趋势。这是由一些只上过小学的人来执行的,他们负责引导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并严厉批评任何违背这一方向的东西。”巴巴在艺术创作上内心异常痛苦。这一切多表现在自己的自画像上。
巴巴一直在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他的自画像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缩影。
柯尔尼留·巴巴属于那种生来就不愿随波逐流的艺术家。他不愿用自己的画笔去粉饰太平,出现在他笔下的农民没有堆着虚假的微笑,而是充满忧郁和艰涩,甚至带着对生命的恐惧和惊慌。用巴巴夫人的话说,“这就是巴巴的农民”。
尽管罗马尼亚的美术国民族和文化的影响一直崇尚法国的艺术,到了20世纪50年代又受到前苏联画风的影响,但巴巴却是从西班牙画家格列科、戈雅和荷兰画派的伦勃朗那里汲取了营养,着力于表现生活中的真实和苦难。他也继承了罗马尼亚近现代绘画中那种沉峻、重黑派的特点,并改变了原来的忧郁情结,而融入了他自身深沉大器的气质,形成了富有内在的坚实性和高贵性的绘画风格。他将现实主义的写实技法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创造了单纯、概括、变形、写意和象征相结合的丰富画面,从而享誉罗马尼亚画坛。
60年代,巴巴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他那富有力度和个性的表现使中国无数的美术爱好者着迷,到现在人们还记得那些像钢锭一样的工人和像麦垛一般的农妇。巴巴曾经影响了中国的一代画家。年,罗马尼亚文化基金会携巴巴的72件代表作品来中国举办“巴巴作品展”,他那瓷实厚重的画风又一次深深打动了中国,人们重新目睹了他的油画的风采。
图文转自网络侵删
下一期你想看哪位大师的人生探索?
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评论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junzhulun.com/gcwdw/10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