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大妈的疯狂你不懂,在古代这可是一项
[早期精彩节目回顾]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节选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田洋
节目编辑:程蕊民程涵
小剧场配音:董珂左丽
不知您有没有注意过,每当我们听到广场舞的音乐时,总是不自觉地跟着旋律一起点头。有就对了,这是人类对于音乐的本能反应。有人说:“地球人自打生下来就是会跳舞的。”咱们中国人也一样,一听到比较有节奏感的歌曲,就会控制不住跟着扭两下。不过估计好多人不好意思当众跳而已,但是热衷于广场舞的叔叔阿姨们做到了,如果不扰民的话,其实还是值得称赞的。而且我跟您说,广场舞也不是当代才有的,它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几千年前,人们是怎么跳广场舞的呢?
广场舞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当时的人民科技比较落后,对于打雷啊,刮风下雨啊,月食等等这一类他们解释不了的东西,总是充满了恐惧,为了求一个心理安慰,人们开始相信有天神的存在。还根据身边的东西,设计出了一种叫做图腾的东西,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这个东西跟上天沟通,而方式嘛,就是跳舞。
原始社会河姆渡人信奉的图腾郭沫若在研究甲骨文的时候指出:这“跳舞”的“舞”,原意跟“巫术”的“巫”是一样的,所谓:“巫者,舞也。”它一开始的意思就跟祭祀活动有关。毕竟跟天神语言不通,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了。这就好比您去外国旅游,但又不会说当地的语言,就只能手脚并用地表达意思。我们的原始先民们也是一样,他们通常会在一片空地上点起火把,在空地中央画上图腾,然后围着图腾站成一圈。如果是遇到什么天灾人祸,先民们就会匍匐在地,诚惶诚恐地对着图腾又磕又拜,祈求顺利和平安。但如果是打了胜仗或者是庆祝别的什么好事儿的话,先民们就会围着图腾手舞足蹈,以示庆祝。这可以说是“广场舞”的雏形。
广西花山岩画,描绘壮族先民古代骆越人舞蹈的场面但是,这一时期的舞蹈,主要是用来跟上天沟通的,因此并不讲究美感。想象一下,那些原始先民,一个个皮肤黝黑,聚在一块儿也不穿衣服,拿个叶子一挡,就开始手舞足蹈,那画面,是有点辣眼睛。不过我们的原始先民们并不在意,因为这在他们看来,是一项庄严而又神圣的活动。
后来,到了奴隶社会,这种祭祀活动也演变成了一项技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巫术”。而且在这一时期,“巫术”可以说是家家户户的必备技能。因为当时不比现在,现在咱们有问题,可以上网查,但是古人没这条件啊,就只能借“巫术”来跟上天聊聊了,比如今天问问“老天爷啊,我什么时候能娶妻啊?”明天问问“我啥时候能发财啊?”之类的。但是这时间一长吧,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您想啊,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读上天的意思的,那肯定就会产生分歧。比如这家的小子喜欢别家的姑娘,就可以说:“啊!这是上天的安排,我们成亲吧!”,但是如果这个姑娘不喜欢男方的话,就可以回答说:“不,上天说咱俩八字不合,不能在一起”。一来二去,类似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多。
赫哲族河灯节祭祀仪式《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祭祀和打仗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旦祭祀出了问题,社会秩序也就乱了。为了社会稳定,当时的一个统治者想了一个办法,成功地将巫术的使用权收归了国有。
这位统治者,就是咱们后来所说的“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zhuānxū。他使了一个大招,叫“绝地天通”。他说自己派了两个手下,一个使劲地往上撑天,一个用力地向下跺地,把天和地之间的距离拉远了,这下普通老百姓就不能直接跟天沟通了,然后他还告诉百姓,说:“这舞啊,你们可别瞎跳,万一跳得不对惹怒了上天,怕是要遭天谴的!”吓得老百姓们再也不敢随便用巫术了。
自此之后,能跟上天交流的就只有法力高强的专业巫师,有点像您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种萨满法师,披头散发,拿个大摇铃,就开始群魔乱舞。而且巫师的舞跳得越投入,就表示他越专业。您想啊,跟老天爷交流,那不得有感情啊!肯定要让上天感受到自己的诚意,因此舞蹈和音乐都是不能少的。
大禹形象图当然,这么重要的职位,肯定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因此最开始的巫师都是当时的统治者,比如咱们熟悉的以“治水”出名的大禹,他其实是颛顼的孙子,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巫三代”了,巫术都是祖传的,自然能坐上巫师的位子,然后他还建立了夏朝。顺道一提,据说大禹在治水的时候,腿上落下了毛病,迈不开腿,只能走小碎步,结果没想到,这种缺陷反而成了一种独特的舞步,被称为“禹步”。至今还有很多道士、巫师在用。就连今天四川、贵州等地的傩nuó舞都是起源于大禹的禹步。
傩舞虽然巫术被统治者垄断了,但是并没能阻断“广场舞”发展的步伐。统治者表示,挺好的舞蹈不要浪费,干脆跳给我看吧!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的集体舞,用来取悦统治者。说到这儿您可能会问了,就那辣眼睛的舞蹈,统治者居然也有兴趣看?诶~那时候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人们也有了好看的衣服,而且为了取悦统治者,相比原始社会毫无章法的手舞足蹈,这一时期的舞蹈有了更多的动作,增加了设计感和美感。因此慢慢的,这种群体舞蹈的祭祀功能逐渐减弱,娱乐功能越来越强。
宋代杂剧绢画中描绘的人们舞蹈的场面后来进入了封建社会,人们开始从奴隶变成了农民,拥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于是“广场舞”就从取悦别人,慢慢变成了取悦自己。特别是到了宋代,那时候市井文化已经相当发达,您看《水浒传》里的东京汴梁城,勾栏瓦肆随处可见,唱歌的、听曲儿的、遛鸟的、反正是应有尽有,跳舞的就更不能少了。
古代秧歌据说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秧歌。秧歌秧歌,顾名思义,就是在插秧的时候跳的舞。宋代劳动人民每天顶着大太阳,吭哧吭哧地在田里干活,难免会有懈怠情绪,但是为了生存,又没得选,所以,与其郁闷地干,不如开心地干,于是他们发明了秧歌,干活累了的时候,就到稻田边上敲锣打鼓,扭腰提胯地跳起来,一来给自己助兴,增加动力,二来还能强身健体,舒缓筋骨,跟现在的广场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祖国大地满目疮痍,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鼓舞士气,同时抚慰军民受伤的心灵,发起了新秧歌运动。将原本陕北的民间秧歌进行改造,加入一些剧情,变成了集歌曲、舞蹈、戏剧于一体的秧歌剧。秧歌剧一经推出,大受好评,比较有名的有鲁艺的《兄妹开荒》等等。秧歌也由原本的民间娱乐活动变成了政府的动员工具,去掉了旧秧歌中许多不健康的部分,新增加了一些乐观、积极、向上的内容,发挥着正三观、涨节操的作用。此时的秧歌真正算是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兄妹开荒》解放以后,为了体现新的时代风貌,秧歌作为“正能量”的象征被推广到全国,这一时期,如果您走在大街上或者广场上,随处都能看见排成长龙的秧歌队,他们披红带绿,笑容满溢,看上去特别喜庆,大家都想通过这种方式,把我们民族苦尽甘来的喜悦,畅快淋漓地表达出来。
再后来,一种新的舞蹈兴起,逐渐取代了秧歌的地位。这种舞蹈跟秧歌一样,跳起来热情洋溢,但是在目的上却简单很多,那就是“歌颂领袖”。如果您看过冯小刚的《芳华》,里边文工团跳的就是这种舞,它被称为“忠字舞”。您可能会问了,《芳华》里的都是年轻漂亮的小姑娘啊,而且个个都是功底深厚,一看就是练家子,怎么能跟现在的广场舞相提并论呢?
忠字舞没错,电影中的姑娘们的确很专业,毕竟是她们是文工团里的专职演员,但是,“忠字舞”作为当时的全民运动,可不仅仅是年轻人和练家子的活动,那是人人都能跳、而且必须都会跳的舞蹈。这一时期的忠字舞,已经不单单是娱乐活动了,唱的时候,手里也不能闲着,要么手里要拿着本语录,要么就是拿着红绸带,而且一定要跳得慷慨激昂,热泪盈眶。
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华大地上再次出现了交谊舞,这种曾经被封禁的舞蹈,又一次开始流行。交谊舞其实很早就从欧美传进了中国,咱们现在从一些影视作品里也能看到:在老上海,很多少爷阔太、外国官员、有地位的人士,都喜欢在舞场上通过交谊舞进行社交。其实在延安,当年也经常在周末举行交谊舞会,很多后来的国家领导人也都是跳交谊舞的好手。这种跳交谊舞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解放后。动荡的年代结束后,交谊舞在年,又重新出现在了中华大地上。
上个世纪,人们通过跳舞结识那是改革开放第一年。这年的除夕夜,人民大会堂的联欢会上,一对儿青年男女跳起了华尔兹,女演员和她的男伴的距离虽然一直保持在20公分开外,但两个人一直都笑得很开心。就是这场舞会,让大家闻到了春天的气息,从那天以后,交谊舞也开始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
改革开放以前,大家的思想比较保守,所以男女青年的交往都很谨慎,连谈恋爱大多都是家里给介绍。可是年轻人嘛,有一些青春期的冲动也是很正常的,一直压抑着也要出问题。这时候,交谊舞出现了,这就给青年男女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有时候在舞场上,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传达很多东西,因此交谊舞甚至成了相亲的一个好方式。
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商业舞厅,跳舞是不要钱的,全靠舞友们找票、互相联络。那时北京最高档、最知名的几所舞厅包括:北京饭店、欧美同学会、民族文化宫礼堂、政协礼堂,首都剧场等等。在那些场合,经常能看到文艺界名流的身影:像于是之,蓝天野,舒绣文,修宗迪等人,都是舞厅的常客。当时伴奏的一般都是各个部队文工团的小乐队,演奏的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外名曲。
电影《芳华》中的文工团小乐队再后来,交谊舞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广场舞火了起来。退休的叔叔阿姨们聚集在一起,带火了一首首的“神曲”,他们自成一派,虽然有时候也遭受过非议和嘲笑,但是他们依然乐观地坚持了下来,叔叔阿姨们抱着一种:“跳自己的舞,让别人说去吧!”的心态,积极地生活,也给不爱运动的年轻人做出了榜样。
说到底,从跟神灵沟通到释放自我,任何时候,舞蹈其实都只是一个途径,是人类渴望与世界、与彼此拉进关系的途径。
编辑:高智雅
素材来源:网络
程蕊民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junzhulun.com/gcwdw/2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