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凌氏统公世系及部分支系传主传略19
周文王(前(邵雍))
前-前/97),姓姬,名昌,公季(季历)长子,又称西伯昌,周朝创始人。公元前年癸巳九月十五日诞生。《史记·周本纪》云:“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西伯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与伏羲、孔子同为创立中国古典哲学巨著——《周易》之“三圣”。后得姜子牙等贤者辅佐,和悦其民,积蓄力量,先后征服犬戎、密须、耆、崇诸国,使三分天下周有其二。公元前年己巳,西伯昌薨,寿九十有七。公元前年,西伯昌次子武王姬发统率诸侯于牧野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追谥西伯昌为周文王。文王与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依次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周文王为卫康叔姬封之父、周凌人姬甸之祖父,故应尊为凌氏高始祖,列于凌氏世系“第1世”。
卫康叔(约前-前?/?),姓姬,名封,周文王第九子,周武王同母少弟,卫国第一代国君及周司寇。公元前年周朝建立后获武王发封采邑于康,称康叔。周成王姬诵继位年少由周公旦摄政,康叔助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受封殷墟朝歌(今河南省淇县)立卫国,史称卫康叔。周公旦作《康诰》、《酒诰》、《梓材》,诫其“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卫康叔治卫及教化殷遗民有方,对维护周初国家安定及民族和谐起了重大作用。周成王亲政,举康叔为周司寇,掌管国家安全、刑狱、诉讼、监察要务,其世子姬髡代理卫国,支子姬甸为周凌人[注:北宋蔡襄《凌氏族谱序》称“凌阴长”]。配氏失稽,长子髡,支子十三人。卫康叔为首任周凌人姬甸之父,故应尊为凌氏曾始祖,列于凌氏世系“第2世”。
周凌人(约前-前?/?),姓姬,名甸,封支子,周成王姬诵堂兄弟,卫国代理国君姬髡(史称卫康伯)胞弟,周初镐京人,生活年代约在周武王~周康王在位年间,首任“周凌人”官,掌管王室冰政及黄河凌汛等水利要务,敬业,勤政,管理有方,深得周天子及王室信任,故子孙世袭其职数代。配有熊氏,子二,长扩,次恢。甸公后嗣以“凌人官”为氏,故甸公应尊为凌氏始祖,列于凌氏世系“第3世”。
姬扩(约前-前?/?),甸长子,周康王姬钊及卫考伯堂兄弟,周初镐京人,袭周凌人之职,生活年代约在周成王姬诵~周穆王姬满在位年间。配氏与子数不详,其一子阅。
姬恢(约前-前?/?),甸次子,周昭王姬瑕及卫嗣伯堂兄弟,西周镐京人。生活年代约在周昭王姬瑕~周共王姬繄扈在位年间,任诸侯国凌人之职。配氏与子数不详。
姬阅(约前-前?/?),扩子,周昭王姬瑕及卫嗣伯堂兄弟(周穆王姬满及卫疌伯堂兄,西周镐京人,袭周凌人之职,生活年代约在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繄扈在位年间。配氏及子数不详,其一子建。
姬建(约前-前?/?),阅子,周穆王姬满及卫疌伯堂兄(周共王姬繄扈及卫靖伯堂兄弟),西周镐京人,任周玉府[沾益凌冰注:周玉府属朝庭内官,管理周王室金玉器皿、兵器等],生活年代约在周穆王姬满后期~周厉王姬胡在位年间。配氏及子数不详,其一子珩。
姬珩(约前-前?/?),建子,周懿王姬囏及卫贞伯堂兄弟,西周镐京人,任周内史[沾益凌冰注:内史,西周始设置,又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见西周金文),《周礼》谓春官宗伯之属官,掌爵禄废置及杀生予夺之法,春秋时期周室沿此制,秦内史掌治京师,汉初置左右内史,后右内史改京兆尹],生活年代约在周共王姬繄扈~周宣王姬静在位年间。配氏及子数不详,其一子紞。
姬紞(约前-前?/?),珩子,周夷王姬燮及卫顷侯堂兄弟,西周镐京人,任周小尹[沾益凌冰注:周小尹为周王室总管一类事务官],生活年代约在周夷王姬燮~周宣王姬静在位年间。配氏及子数不详,其一子括。
姬括(约前-前?/?),紞子,周厉王姬胡及卫釐侯堂兄弟,西周镐京人,袭父职,生活年代约在周厉王姬胡~周幽王姬宫涅在位年间。配氏及子数不详,其一子伯钧。
姬伯钧(约前-前?/?),括子,周宣王姬静及卫前庄公姬扬堂兄弟,西周镐京人,袭父职,生活年代约在周宣王姬静~周平王姬宜臼在位年间。配氏及子数失考,子二鲔、詹。
姬鲔(约前-?/?),伯钧长子,周平王姬宜臼及卫宣公姬晋堂兄弟,西周镐京人,生活年代约在周平王姬宜臼~周庄王姬佗在位年间,随弟迁居卫都朝歌。
姬詹(约前-前?/?),伯钧次子,周幽王姬宫涅及卫桓公姬完堂兄弟,西周镐京人,任周小史,生活年代约在周宣王姬静~周桓王姬林在位年间。周幽王姬宫涅十一年(前)发生“犬戎之乱”,幽王遇害,太子姬宜臼继位为周平王并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春秋时期)由此始。詹公未随周平王迁洛邑,而举家迁祖封国——卫国都城朝歌(沫城),任卫国中大夫。配氏及子数不详,其一子絧。
姬絧(约前-前?/?),詹子,周太子姬泄父(早殁,王位由平王爷传桓王孙)及卫惠公姬朔堂兄弟,东周初卫国人,随父迁居卫都朝歌,袭任卫国中大夫,生活年代约在周平王姬宜臼~周惠王姬阆在位年间。配氏及子数不详,其一子震。
姬震(约前-?/?),絧子,周桓王姬林及卫文公姬燬堂兄弟,东周卫国人,居卫都朝歌,袭父职,生活年代约在周桓王姬林~周襄王姬郑在位年间。配氏及子数不详,其一子权。
姬权(约前-前?/?),震子,周庄王姬胡齐及卫成公姬郑堂兄弟,东周卫国人,居卫都朝歌,袭父职。配氏及子数不详,其一子嵎。
姬嵎(约前-前?/?),权子,周釐王姬佗及卫穆公姬遫堂兄弟,东周卫国人,居卫都朝歌,袭父职,生活年代约在周惠王姬阆~周景王姬贵在位年间。卫懿公姬赤九年(前)北翟犯卫,破卫都,杀懿公。卫懿公堂兄、大将军姬申在齐、宋救援下,率部东渡黄河暂避曹邑,并继位为卫戴公。翌年,戴公薨,弟姬燬继位为卫文公,得齐桓公率领诸侯筑楚丘城重建卫国(《左传·僖公二年》云;“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卫文公感齐侯恩,赋《木瓜》颂之(《诗经·卫风》)。嵎公从卫戴公抗翟有功,擢升卫国马正(车兵司令官)。卫国经历北翟之乱,国力日衰,加之文、成二君得罪晋公子重耳(后来继位为晋文公)引至战败失地,从此卫国丧失第一封国地位,难与晋、齐、吴、楚诸强匹敌。嵎公配氏及子数不详,其一子恒父。
姬恒父(约前-前?/?),嵎子,周惠王姬阆及卫定公姬臧堂兄弟,东周卫国人,袭父职,原居卫都楚丘,后随卫成公迁居帝丘,生活年代约在周襄王姬郑~周灵王姬泄心在位年间。配氏及子数不详,其一子瓒。
姬瓒(约前-前?/?),恒父之子,周襄王姬郑及卫献公姬衎堂兄弟,东周卫国人,任军政幕僚,居卫都帝丘,生活年代约在周定王姬瑜~周景王姬贵在位年间。配氏及子数不详,其一子灼。
姬灼(约前-前?/?),瓒子,周顷王姬壬臣及卫襄公姬恶堂兄弟,东周卫国人,居卫都帝丘,袭父职,生活年代约在周简王姬夷~周敬王姬匃在位年间。配氏及子数不详,其一子衮。
姬衮(约前-前?/?),灼子,周匡王姬班及卫灵公姬元堂兄弟,东周卫国人,袭父职,居卫都帝丘,生活年代约在周灵王姬泄心~周敬王姬匃在位年间。配氏不详,子二,长钺,次渚。
姬钺(约前-前?/?),衮长子,周定王姬瑜及卫后庄公姬蒯聩堂兄弟,东周卫国人,生活年代约在周景王姬贵~周威烈王姬午在位年间,居卫都帝丘,袭父职,侍卫太子姬蒯聩。卫灵公三十九年(前),太子姬蒯聩与灵公继室南子(太子继母)有隙,欲杀之,未遂,逃亡宋国。钺公受株连出逃卫燕边境河间避居。周敬王三十九年(前),太子姬蒯聩返国继位为卫庄公[注:卫国有前后庄公,此为后庄公],诏钺公复职。其时钺公已避居河间多年,澹泊功名,婉拒其诏。卫庄公厚赠之。自此,钺公及其族人集聚河间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为望族。配氏不详,子二,长柽,次纷。
姬渚(约前-前?/?),衮次子,配氏及后裔失稽。
姬柽(约前-前?/?),钺长子,周灵王姬泄心及卫敬公姬弗堂兄弟,东周卫国人,赋闲居河间。生活年代约在周敬王姬匃~周贞定王姬介在位年间。其时卫国被晋、齐等强邻蚕食变为小侯国。配氏及子数不详,其一子坦(更)。
姬纷(约前-前?/?),钺次子,配氏及后裔失稽。
姬更(约前-前?/?),柽子,又名坦,周元王姬仁及卫慎公姬穨堂兄弟,战国河间人,事周安王,任滕邑大夫,官居滕邑。生活年代约在周贞定王姬介~周烈王姬喜在位年间。甸公后人在河间寂静数代后,至更(坦)公重现官场。配氏及子数不详,其一子南(不沧)。
凌不沧(约前-前?/?),更子,本姓姬,名南,字殿羽,周元王姬仁及卫慎公姬穨堂兄弟,战国河间人,袭父职,原居滕邑,生活年代约在周威烈王姬午~周显王姬扁在位年间。公元前年即周威烈王廿三年,韩、赵、魏三家册封为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其中魏国广招贤者实施变革日益强盛。据常州馀庆堂《凌氏宗谱》载:南(不沧)公才德闻于诸侯,魏王卑辞厚币招之不至,求之于周安王不发。魏王怒,欲攻滕。南公惧,匿居鹿门(后来再远匿楚国陪都郢中),不忘滕邑旧爱,以滕与先祖“周凌人”之凌声相类,遂改姬为凌以避祸。当其时聚居河间(原姓姬)的同族人中,南(不沧)公可能政治地位最高,加之族人亦惧魏王加害,故随之改“姬”为“凌”。因此,南(不沧)公当为凌氏开姓祖。配氏及子数不详,其一子谌(甲一)。
凌谌(约前-前?/?),不沧子,字甲一,号光华,战国郢中隐逸,生活年代约在周安王姬骄~周赧王姬延在位年间,为不沧公避居郢中(魏国所忌惮的强楚陪都)后所生。公悲祖上之光而己隐逸郢中家声之衰圯,以甲骨名取易三甲必甲之义,生卒葬失考。配齐氏,子二,长太乙(弁),次祖乙(允)。
凌弁(约前-前?/?),谌长子,字嗣仙,号太乙,战国郢中人,生活年代约在周显王姬扁~周赧王姬延在位年间。配氏缺,正生子四,庶生一子,俱幼亡,无嗣。卒葬汉水之北。
凌允(约前-前?/?),谌次子,字祖乙,号嗣宗,战国郢中人,生活年代约在周显王姬扁~周赧王姬延在位年间。配亓氏,子二,长丙一(鳜),次丙五(劭)。
凌鳜(约前-前?/?),允长子,字硕人,号丙一,战国郢中人,配上官氏,子一沃丁。时秦伐楚,父子俱为秦虏,后无考。
凌劭(约前-前?/?),允次子,字吉人,号丙五,战国郢中人,生活年代约在周赧王(周西君)姬延~秦王赢政初年。周赧王五十九年(前),秦昭襄王灭周,取九鼎,周祀止。劭公见证这一历史巨变。后因长子伯丁溺汉水亡,公愤懑成疾,不食而卒,葬郢中。配斗氏,子三,长伯丁,次仲丁(遹),季少丁(璩)。
凌遹(约前-前?/?),劭(丙五)次子,字继夏,号仲丁,战国郢中人,生活年代约在秦昭襄王赢则(稷)~秦始皇帝赢政在位年间。秦王赢政六年(前)取卫都濮阳,逼卫君姬角迁野王。始皇三十二年(前)诏筑长城,璩公年方壮,竟北行,殁于胡(北赴筑长城途中)。其妻孙氏随夫北筑长城遗娠,遭兵乱,匿于沙中不易节,兵舍之,乃得保全,生遗腹子戊一(诏),汉高帝旌孙氏淑节。
凌璩(约前-前?/?),劭(丙五)少子,战国郢中人,生活年代约在秦昭襄王赢则(稷)~秦始皇帝赢政在位年间。配张氏,子女无考。
凌诏(前-前?/?),遹(仲丁)遗腹子,字承祺,号戊一,秦朝至汉初郢中人。生活年代约在秦始皇帝赢政~西汉景帝刘启在位年间。诏(戊一)公痛父北筑长城而殁,作孝思堂,询母绘父像以祀。公隐居谈道,教授乡间,负笈从之者甚众,事母孙氏尤孝。殁葬郢中祖茔。配杨氏,子二,长己二,次己四(鬯)。
凌鬯(约前-?/?),诏(戊一)次子,字叔宪,号己四,西汉郢中人,生活年代约在汉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在位年间。鬯公放舟汉水,无名利心,人比之务光石户焉,传得道成仙。配邹氏,子二,长庚二(陶),次庚四(锐)。
凌陶(约前-前?/?),鬯(己四)长子,字余协,号庚二,西汉郢中人,生活年代约在汉景帝刘启~昭帝刘弗陵在位年间,汉武帝天汉年间任河间国孝王刘庆的相,协治河间十数载,多有治绩,年高辞官退隐河间,殁葬河间。配斗氏,子二,长颉(辛十),次彬(辛十一)。
凌锐(约前-前?/?),鬯(己四)次子,字庚四,西汉河间人,任文台令吏。配氏及后裔失稽。
凌颉(约前-前?/?),陶(庚二)长子,字余协,号辛十,西汉河间人。生活年代约在汉武帝刘彻/汉元帝刘奭在位年间,任正义郎,殁葬河间。配斗氏,子二,长壬五(华釐),次壬七(麞)。
凌彬(约前-前?/?),陶(庚二)次子,字予逸,号辛十一,西汉河间人,任枣汉会(令)。配氏及后裔失稽。
凌华釐(约前93-前?/?),颉(辛十)长子,字肇益,号壬五,西汉河间人,任涿州牧,殁葬河间。配国氏,子一癸八。
凌麞(约前69-前?/?),颉(辛十)次子,字揆符,号壬七,西汉河间人,生活年代约在汉宣帝刘询/王莽新朝年间,任沂水侯主簿,官居沂水,殁葬沂水。配胥氏,子二,长衡甲,次衍甲(孜);女一惠平。
凌孜(约前39-公元?/?),麞次子,字德先,号衍甲,两汉之交沂水人,生于西汉元帝刘奭建昭元年(前38)癸未,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任会稽太守,官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公元9年王莽篡汉,自立新朝。公不屑于王莽新朝为官(或受妹夫泗水国王刘靖被贬为东公株连),弃官避居会稽郡天目山东麓余杭县全城坞,为凌氏江南开基祖。卒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三年(公元38年)丙亥,葬全城坞洗马岭。配瞿氏,子三,长乙栋(夔),次乙柱(诏),季乙梁。
凌惠平(约前32-公元?/?),麞之女,两汉之交沂水人。生于西汉成帝刘骛建始元年(前32)己丑,长在富贵显赫之家,自幼聪敏过人,美艳如仙,兼有父兄高官背景,适泗水国(今江苏泗阳县一带)王刘靖为王妃。卒于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甲戌,夫妻共穴葬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城郊。惠平姑奶奶葬后两千多年遗体不败,无疑乃仙女下凡,元神返天庭复位,仙体却长留人间是也。
凌夔(约公元5-?/?),孜长子,字弘臣,号乙栋,东汉会稽郡余杭人,生活年代约在西汉平帝刘衎/东汉章帝刘炟在位年间,其时汉室复兴,史称“东汉”。建武廿三年(47)“武陵蛮叛”,光武帝刘秀曾先后四次派兵征讨,至建武廿五年结束(见《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帝派武威将军刘尚、伏波将军马援征五溪蛮期间,夔公以偏师从征,功成封安国侯。配羊氏、伍氏,子二,长绳丙(翼)羊出,次绍丙伍出。
凌翼(约公元37-?/?),夔长子,诏子,字去尘,号绳丙,东汉会稽郡余杭人,生活年代约在东汉明帝刘庄/顺帝刘保在位年间,官拜徐州治中。配伍氏,继配祁氏,子二,长丁明(宽),次丁启。
凌宽(约公元66-?/?),翼长子,字逢尧,号丁明,东汉会稽郡余杭人,生活年代约在东汉章帝刘炟/桓帝刘志在位年间,躬耕自乐,世人以为有沮溺之风焉。配羊氏,子一仲戊(灿)。
凌灿(约公元93-?/?),丁明子,字云生,号仲戊,东汉会稽郡余杭人,生活年代约在东汉和帝刘肇/桓帝刘志在位年间。配羊氏,子二,长后庚(昱),次晋筵(靖)。
凌昱(约公元-?/?),灿长子,字初鼎,号后庚,东汉会稽郡余杭人,生活年代约在东汉和帝刘肇/桓帝刘志在位年间。配胥氏,子二,长茹璧,次茹辨。
凌靖(约公元-?/?),灿次子,又名束,字自修,号晋筵,东汉会稽郡余杭人,生活年代约在东汉安帝刘祜至献帝刘协在位年间。配方氏,子一操。
凌操(公元-/48),靖子,字坤桃,号秉节,东汉会稽郡余杭人。东汉桓帝刘志永寿元年()八月十三日辰时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孙策起兵淮南下江东征讨严白虎。白虎溃走余杭,操与子统率乡勇击败之。尔后,操率众投奔孙策。操从策引兵渡江征伐,常冠军履锋,拜从征校尉。后驻守永平,平治山越,奸猾敛手。建安八年(),操从孙权征讨黄祖,入夏口,先登,破其前锋,轻舟独进,中流矢死,寿四十有八,葬武昌南麓鱼口龟形,艮山坤向。配刘氏,葬夫坟共形穴。子二,长公绩,次宾绩。
凌统(公元-/30),操长子,字公绩,东汉末余杭人。生于汉灵帝中平六年己巳(公元)。建安八年(公元),父操从吴主孙权伐江夏黄祖,中流矢死。统时年十五,勇夺父尸还,权嘉统孝勇,拜别部司马,令摄父兵。建安十二年(公元)从孙权复征江夏,为前锋,斩黄祖悍将张硕,迁承烈都尉。建安十三年(公元)赤壁之战,与周瑜共破曹公於乌林,迁校尉。建安十四年(公元)征剿湖狩有功,拜荡寇中郎将,敕封虎臣将军,并造含山府第赐居。建安十九年(公元)从孙权征皖城,魏将张辽奄至津北,统率三百亲兵捍权出,复还战,左右尽死,己亦遭创,孙权拜统为偏将军并御笔加红点赐“淩”姓。统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风。建安廿五年(公元)己亥病卒,年二十九(《三国志》云:统“会病卒,年四十九”。)孙权闻之,拊床起坐,哀不能自止,数日减膳,言及流涕,使张承作铭诔,国葬吴国太别院侧。《三国志朱然传》有云:“自创业功臣疾病,(孙)权意之所钟,吕蒙凌统最重。”权统君臣情义可窥一斑。子二,长烈,次封(河间堂谱:配王氏、夏氏,子四依次宏昌、定昌、正昌、若昌)。
凌烈(约公元-/68),统长子,又名锦,字建樊,号鲁斋,三国东吴余杭人。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戊卯正月十一日寅时生。父统病卒,为吴主孙权收养宫中,称“虎儿”。黄武六年()拜中郎将封烈亭侯,迁长兴侯。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乌程侯天纪四年()庚子二月初八日,晋兵临城,晋大将军王濬遣使投书劝降。公怒斩来使,偕夫人孙氏自刎殉国,寿六十有八。王濬以礼祭葬凤鸣岗。配孙氏,子二,长安世(名忠,字腾明),次奉世(字腾昭)。
凌封(公元-/66),统次子,烈胞弟,字建翰,号为屏,三国东吴余杭人。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生,幼孤,与兄烈同为吴主孙权收养宫中称“虎儿”,长成官拜羽林参军。兄烈有罪,复袭爵领兵。晋兵临境,悲国将亡,时为掩泪,言辄唏嘘。家有兰,四时有花,香闻四邻。晋兵至,兰死。公叹曰:“大祸立至矣!”知兄殉国,洒泪曰:“吾父兄之于国犹花之有兰也,吾兄死,兰先萎,吾亦何生焉!”遂自缢兰亭,寿六十有六。配氏不详,子一隆世。
凌忠(公元-?/?),烈长子,又名俨,字腾明,号安世,西晋吴郡余杭人。吴大帝嘉禾二年癸丑十月初二日子时生,黄武六年敕授中郎将。晋怀帝永嘉二年戊辰吉月初二日申时殁,寿七十有五,葬婆形。配邬氏,子二,长弗(字诜保),次彧(音yù,又名贽,字亮保)。
凌弗(公元-/46),俨长子,字诜保,西晋吴郡余杭人,三国吴主孙休咸康丁酉三年十月廿八日出生,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元年丁卯七月七日殁,寿四十有六,葬凤麟洲。配氏,子一亮神。
凌彧(公元-?/?),俨次子,又名贽,字亮保,国子生,西晋吴郡余杭人,晋惠帝元康四年甲寅正月十九日寅时生,晋海西公太和元年丙寅十月十二日午时殁,寿七十有二,葬湖洲。配胡氏,子二,长体乾,次体顺(名拱字必光)。
凌拱(公元-/58),彧次子,字体顺,号必光,西晋吴郡余杭人。晋愍帝建兴二年甲戌正月二十二日未时生,晋成帝咸和七年壬辰(注:时年十八岁)考授浙江参将都总管,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壬申七月初六日丑时殁,寿五十有八,葬金宝湖。配何氏,子五依次明远、明达、明逊、明逵(公爱)、明通。
凌冕(公元-/72),拱长子,字明远,西晋吴郡余杭人。晋穆帝永和二年丙午五月十三日午时生。初授司徒郎中,晋孝武帝宁康甲戌年拜光禄大夫,迁赞善大夫。晋安帝义熙十四年戊午正月二十二日卯时殁,葬婆坟共形穴。配陈氏、肖氏,子二,长金忠,次全忠。
凌仪(公元-?/?),拱第四子,字明逵,号公爱,东晋余杭人。晋海西公太和二年丁卯二月十一日卯时生,晋安帝隆安元年丁酉授司徒郎中,迁和州牧。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辛卯正月二十日酉时殁,寿八十有四,葬西湖山。配黄氏,子二,长至宝,次成宝(名宏字之奇)。
凌宏(公元-/72),仪长子,字之奇,号成宝,东晋余杭人。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庚寅正月初八日寅时生,南北朝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壬寅八月二十五日酉时殁,寿七十有五,葬西湖口。配杨氏,子四依次高煌(名榧)、高焕(名桂,又名绅)、高辉、高燿。
凌绅(公元-/71),宏次子,又名桂,字高焕,东晋余杭人。晋安帝义熙十二年丙辰十一月初十日辰时生,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甲戌召拜国子学政,南北朝齐武帝永明五年丁卯三月初六日未时殁,寿七十有二,葬公坟下。配汪氏、赵氏,子二,长运发(炯),次起发(焕)。
凌渠(公元-/72),绅次子,又名焕,字起发,南北朝余杭人。南北朝宋太祖文帝元嘉二十一年甲申七月初五日申时生,南北朝齐武帝永明二年甲子拜中宪大夫,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十五年丙申八月十六日辰时殁,葬东湖口。配钟氏,继配胡氏,子一茂(又名基,字洪菁)。
凌茂(公元-/92),渠子,又名基,字洪菁,南北朝余杭人。南北朝齐高帝建元三年辛酉八月初八日酉时生,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壬午考取邑庠生,官至给事中,南北朝陈宣帝太建三年辛卯十一月二十四日辰时殁,寿八十有一,葬金鲤洲。配刘氏,继配杨氏,子二,长锜,次淑道(名錞,字元福)。
凌淑道(公元-/79),茂次子,名錞,字元福,南北朝余杭人,禀贡生。南北朝梁武帝天监甲午十三年五月初五日午时生,隋文帝开皇癸丑十三年秋八月十九日未时殁,寿七十有九,葬湖覆地。配朱氏,子五依次桂材(字文藻)、桂松(名辂字文清)、桂柏、桂柱、桂栋。
凌辂(公元-/81),淑道次子,字文清,号桂松,南北朝余杭人。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八年壬戌正月二十二日寅时生,南北朝陈宣帝太建九年丁酉召拜翰林学士,唐高祖武德七年甲申正月十九日子时殁,寿八十有一,葬湖覆地。配邓氏,子二,长禄全(名高字良珫),次广全(名佐字良璩)。
凌高(公元-/96),辂长子,字良珫,号禄全,南北朝余杭人。南北朝陈宣帝太建六年甲午五月初十日午时生,隋文帝开皇十六年丙辰召拜礼部学校,唐高宗显庆六年辛未二月十二日辰时殁,寿八十有五,葬公坟下。配唐氏,子一驹纶。
凌佐(公元-/89),辂次子,字良璩,号广全,隋唐余杭人。隋文帝开皇八年戊申正月初六日卯时生,唐太宗贞观六年壬辰召拜忠义大夫,唐高宗上元三年壬子四月初九日戌时殁,寿六十有四,葬母坟下。配郭氏,子五依次建兰(名安名董名鼎)、建薪(名鼐)、建苞、建茭、建葆。
凌安(公元-/91),佐长子,又名董,又名鼐,字建兰。初唐余杭人,官居歙州,为歙州肇基祖。唐高祖武德三年庚辰二月初三寅时生。唐高宗永徽元年庚戍举进士,唐高宗显庆丁已二年()任歙州通判,迁汀州太守。唐睿宗景云二年辛亥八月十二日未时殁,寿九十有一,葬歙州城北狮形。子二,长杰辉(名矫字嘉言号万一),次杰煌(嘉训)。
凌建葆(公元-/76),佐第五子,初唐余杭人,任职山东青州,职务不详,为青州府白马县邑都村凌氏肇基祖。生活年代约在唐高宗至武后年间。配氏及子数不详。
凌万一(公元-/87),安长子,名矫,字杰辉,号嘉训,唐朝歙县人。唐高宗永徽癸丑四年十二月十二日生,由禀贡生应开元丙辰科会试选扬州府教谕。唐玄宗开元庚辰廿八年九月十一日卯时殁,葬狮形公坟下。配氏,子二,长明新(名诰,字象祖,号细大),次和新(字扬祖,号细二)。
凌细大(公元-/77),万一长子,名诰,字明新,号象祖,唐朝歙县人。唐高宗仪凤三年戊寅(一说显庆戊午)五月十二日戌时生,唐玄宗开元三年乙卯科选贡元,四年丙辰举第二十二名进士,遴选河南开封府左堂。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乙未十二月初二日寅时殁,寿七十有七,葬城北狮形公坟侧。配周(程)氏,同墓梅山千斤钺斧形。配氏子三,长珍珊,次珍瑚(名嵩字秀芳),季珍铭(名奎字士燮号秀兰号宫育号惟忠号殿旸)。
凌秀芳(公元-/85),诰次子,名嵩,号珍瑚,唐朝歙县人。唐玄宗开元三年乙卯二月十六日卯时生,居东里又称东支。唐德宗兴元七年辛未十二月初一辰时殁,寿八十有五,葬水口乡卿大宾。配王氏、继配朱氏,子三依次玉珠(名杰)、明珠、成珠。
凌秀兰(公元-/90),诰季子,名奎,字士燮,号宫育,号惟忠,号殿旸,唐歙县人,迁居宣州新城(一说迁居富春)。唐玄宗开元七年己未三月十八日子时生。生员,博学能文,唐肃宗时任睦州学正,以子贵诰封兵部尚书。唐宪宗元和五年庚寅十月十五日子时殁,寿九十,庐墓在新城东山。配徐氏诰封恭人,继配陈氏,合葬新城东山。子二,长准,次阜。一说子三:准、则、衡。
凌杰(公元?-?/?),秀芳长子,唐朝歙县人。
凌准(公元-/56),秀兰(宫育)长子,字宗一,中唐宣城人,原籍歙县。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壬辰()八月十六日辰时生。弱冠上书自荐,初授崇文馆校书郎,唐德宗建中四年()擢大理评事御史赠绯鱼袋,贞元十八年()外任浙东廉访使,贞元二十年()迁翰林学士,著《后汉春秋》二十余万言并《六经解围》、《人文集》等。顺宗永贞元年()迁尚书郎,旋迁度支尚书都官员外郎,奉诏参与王伾、王叔文变革(史称永贞革新),翌年(宪宗元和元年)失败,九月迁和州刺史,未任贬连州司马。元和三年()戍子十一月二十五日午时殁于连州桂阳佛寺,寿五十有六,挚友柳宗元作铭。配高氏、杨氏,子四,原配高氏生长南仲、季殷仲,侧室杨氏生次夷仲、四求仲。高氏子奉养会稽,杨氏及子从谪官连州。杨氏卒于庐墓。
凌善美(公元?-?/?),杰子,唐朝歙县人。
凌南仲(公元-/75),准长子,名慈,字德仁,唐宣州新城人。生活年代约在唐代宗/唐文宗在位年间。“永贞革新”失败后父贬连州司马,南仲公居会稽奉养至亲。后因子贵诰封赞善大夫。配王氏、莫氏,子一策。
凌殷仲(公元-/76),准季子(另据常州馀庆堂谱:准第四子),字德安,唐宣州新城人。生活年代约在唐德宗/唐懿宗在位年间,唐武宗会昌元年()辛酉任闽州别驾(常州馀庆堂谱:任贵阳郡刺使),嘉莆道学文邦,因胥宇壶南茂林奇石、名山秀水间,定宅而居,匾曰华林石室[注:引自北宋莆阳蔡襄撰《凌氏族谱序》]。配向氏,子一恭(常州馀庆堂谱:子一,林,后支分迁新城)。
凌求仲(公元-/75),准第四子,字德绥,唐宣州新城人。生活年代约在唐德宗/唐懿宗在位年间,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致其父准公贬连州司马。求仲伴父母(杨氏)居连州奉养,后任翰林承旨。配氏,子一燮。
凌世英(公元?-?/?),善美子,唐朝歙县人。
凌策(公元?-?/?),南仲子,字应奇,唐会稽人。生活年代约在唐德宗至唐昭宗年间。官拜宗朝仕迁刑部尚书。葬地失考。配杨氏,诰封恭人。子二,长周卿、次国卿。
凌恭(公元-/72),殷仲子,又名林,字俊杰,唐宣州新城人。生活年代约在唐宪宗至唐僖宗年间。唐懿宗咸通年间知光州固始,官居固始。葬城南古蓼滩。配范氏,子四依次尧礼、尧宾、尧玉、尧成。
凌燮(公元-/60),(一说公元-/91),求仲子,字俊良,唐宣州新城人。唐宪宗元和十年乙未三月十四日辰时生,召国子监助教擢南康参军。唐僖宗乾符六年戊戌二月初十日申时殁,寿六十有三,葬平源塘。配李氏,子二云村、云桂。
凌敬和(公元?-?/?),世英子,
凌国卿(公元?-?/?),策次子,行富二,字公令,唐会稽人。生活年代约在唐文宗至唐僖宗年间,任青门县令。葬地失考。配周氏,子一士瑛。
凌尧宾(公元-/68),林次子,字公俊,唐光州固始人。生活年代约在唐武宗至五代后梁年间,任职不详。葬城南古蓼滩。配钱氏,子二,长轩字万顷,次辕字万硕。
凌霄(公元-/63),(一说-),燮长子,字云村,唐会稽人。唐武宗会昌六年丙寅五月初十日戌时生,任洪州录事[注:洪州即今江西省南昌市],官居洪州。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己巳三月初六日巳时殁,寿六十有三,葬漳墟船形。配高氏,子二,长集成,次集名。
凌正(公元?-?/?),敬和子,
凌士瑛(公元?-?/?),国卿长子,行贵一,晚唐会稽人。生活年代约在唐懿宗咸通至五代后晋天福年间。葬地失考。配马氏,子二存禄、存福。
凌万顷(公元-/49),尧宾长子,名轩,唐末五代光州固始人,生活年代约在唐昭宗大顺至五代后汉高祖天福年间。轩公于少子策未长成而殁,葬地失考。配徐氏,子二,长简,官国子博士;次策,官工部侍郎。]
凌斗(公元-/68),霄长子,字集成,晚唐洪州人。唐宣宗大中八年甲子六月十九日未时生,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十一月十三日卯时殁,寿六十有八,葬船形父坟下。配吴氏,子三,依次金龙、金凤、金棠。
凌荣禄(公元?-?/?),正子。
凌增一(公元?-?/?),士瑛子,字敬仲,唐末五代宣州人。生活年代约在唐僖宗乾符至五代后周太祖显德年间。葬地失考。配杨氏,子二,长存禄,次存福。
凌策(公元-/75)(公元-/62),轩少子,字子奇,五代至北宋宣州泾县人。据《宋史凌策传》(卷)载: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乙酉举进士[据北宋蔡襄《凌氏族谱序》:建隆庚申()策公与杨励(砺)同举进士。据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策)豋吕蒙正榜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历任西川节度推官、光禄寺丞、左赞善大夫通判定州、知蜀州加太常博士、广南西路转运使、屯田员外郎入户部判官、知扬州领淮南东路安抚使、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知益州迁工部侍郎。天禧二年戊午()三月卒,年六十有二。录其子将(景阳)作监主簿,瓘、琬并为奉礼郎,续给其奉。据常州馀庆堂及上海图书馆藏《凌氏宗谱》载:配张氏,诰封恭人。子六,时称六桂:长子彦智,字景阳,宋大中祥符进士,任浙江钱塘令;次子彦仁,宋大中祥符进士,任山东兖州知州;三子彦信,宋天禧进士,任东京国子学正;四子彦义,宋天禧进士,任福建盐运使;五子彦中,宋天圣进士,任浙江市舶提举;六子彦和,宋庆历进士,任西川廉访使。明嘉靖《泾县志》载:“工部侍郎凌策墓在县西刘遗民钓台之左,万历中迁县南二里凌家围,碑铭具存。”
凌政(公元-/78),斗长子,字金龙,唐至五代洪州人。唐咸通四年癸未岁十月十九日未时生,后梁开平二年()戊辰举进士,官兵部侍郎。后晋天福五年庚子岁十月初十日申时殁,寿七十有八,葬船形公坟左侧。配周氏,生于唐咸通七年丙戌九月十八日戌时,殁于后晋天福七年壬寅十一月廿日卯时,葬夫坟下。子二,长华玉,次琢玉。
凌天佑(公元?-?/?),荣禄子,
凌存禄(公元?-?/?),增一长子,行仁一,晚唐宣州人。生活年代约在五代后晋天福至宋真宗景德年间。配戈氏,子二,长海琛,次海芳。
凌景阳(公元-/70),策长子,名将,字彦智,北宋徽州泾县人,宋太祖乾德四年丙寅八月八日辰时生。宋真宗大中祥符戊申()进士,初授钱塘令,迁四川都护。天禧二年()丁忧疏请近养,改闽州仙邑尉,其间对蔡襄兄弟有“留署课经”之谊。秩满迁兴化军,尔后以官都员外郎知漳福二州。宋仁宗宝元元年()戊寅八月五日殁于福州任上,寿七十有二。其弟子龙图阁直学士蔡襄为景阳公立祠塑像,并指导其子首辑凌氏谱牒及亲笔作序。配葛氏、孙氏,子三,长世宽居壶南,次、季居钟山。
凌融(公元-/),政长子,字华玉,五代宋初洪州人。五代后唐天成四年己巳三月初十日辰时生,富盖乡邑,救济贫人,施财不取,助宋太祖粮米一千石,赐年伯公。宋仁宗天圣五年丁卯八月二十九日戌时殁,寿一百一十有四,葬仙人塘。配龙氏,子二,长德茂,次和茂。
凌绩祥(公元?-?/?),天佑子,
凌海芳(公元?-?/?),旺次子,行英六,北宋宣州人,迁居泾口。生活年代约在宋太祖开宝至仁宗皇佑年间。配许氏,合葬泾口。子一发。
凌世宽(公元-/72),景阳长子,字朝元,北宋闽州莆田人,生于宋太宗雍熙三年丙戌吉时,原居仙游县钟山。其父景阳殁后,遂于宋仁宗皇祐元年()己丑挈季子恢复老祖殷仲公之莆南“华林石室”。殁于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吉时,葬地失考。配王氏,子四依次良辅、良弼、良肱、良栋。
凌杞(公元//94),融长子,字德茂,五代洪州人。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二月二十三日寅时生,宋真宗天禧元年丁巳八月初六日丑时殁,寿九十有四,葬仁和乡。配黄氏,继刘氏,子一灏灵。
凌永福(公元?-?/?),绩祥子,
凌发(公元?-?/?),海芳子,行文五,字季州,北宋徽州泾县人。生活年代约在宋太宗淳化至宋神宗熙宁年间。公葬地失考。配汪氏,合葬幽岭坞口,子一瓒。
凌瓒(公元?-?/?),发子,行忠七,任节干,北宋泾县人。生活年代约在宋仁宗明道至宋徽宗政和年间。葬地失考。配潘氏,子二,长墀,次城。
凌良辅(公元-/73),世宽长子,北宋闽州莆田人,留居仙游钟山(今莆田、仙游、德化、尤溪、南安一带的凌氏为其后裔)。配氏与子数失考,其一子山长。
凌良肱(公元-/76),世宽季子,北宋闽州莆田人。生活年代约在宋真宗至宋哲宗在位年间。葬地失考。配蔡氏,子三依次君意、君实、君谋。
凌冲(公元-/),杞子,字灏灵,北宋洪州人。宋太祖太平兴国元年丙子正月初八巳时生,宋真宗咸平元年()戊戍科进士,知含山县,清廉律已。秩满归,装有一砚,视之曰:“非吾来时物也。”命留之。著《乡尚传说》二论。宋哲宗绍圣元年甲戍七月十一日未时殁,寿一百一十,葬父坟下。配王氏,子五依次士燮、世燮、盛燮、成燮、和燮。
凌仁(公元?-?/?),永福子,
凌墀(公元?-?/?),瓒长子,行信三,北宋中后期徽州新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宋仁宗嘉佑至南宋高宗建炎年间。任宋两浙转运判官。葬地失考。配吴氏,子一桂长。
凌桂(公元-4/),冲季子,字盛燮,北宋洪州人。宋真宗咸平二年己亥戍三月十七日卯时生,宋仁宗天圣三年()乙丑科进士,迁河南开封府左堂。宋徽宗崇宁三年甲申十月初六日午时殁,寿一百有五,葬鱼戏水形。配张氏、鲍氏,子一鸿雨(据虔南谱)。
凌山长(公元-?/?),良辅子,北宋剑州南剑钟山人(一说福州侯官人)。福建尤溪坂面村栢府堂谱载:唐末时任龙岩书院教谕,有政绩,卒于官,三子载柩归籍,永福寇起路梗,途中就德化彭坑买人形之地而葬。妣氏返籍,葬地不详。子三,长、次随母返籍,独留少子居彭坑守墓。
凌君意(公元-?/?),良肱子,名条,字德理,北宋闽州莆田人。生活年代约在宋仁宗至宋徽宗在位年间,官居同安[注:今为厦门市同安区],任职失考,为同安凌氏开基祖。配何氏,子三依次陟、保琼、保侬。
凌武烈(公元-/71),(初唐)建葆公第十三世孙,北宋青州白马县邑都村人。生于北宋天圣元年()癸亥十二月廿日。宋仁宗皇佑四年(2)九月广源州(今越南高平、广西靖西一带)侬智高造反,克邕州(今南宁)自立为帝。宋朝庭派枢密副使狄青为平南大元帅统兵征讨。武烈公为铁骑将军张玉帐中智将,累出奇谋克敌制胜,皇佑五年(3)宋师击败侬智高。武烈公奉命停止追击而镇守邕江南岸(从此此地称“亭子”),后任职忠州(今扶绥县境)并落居繁衍后代,为凌氏本支肇基祖。
凌以信(公元?-?/?),仁子,
凌桂长(公元?-?/?),墀子,行有三,北宋后期徽州新安人,配顾氏,子一唐佐。
凌太仲(公元?-?/?),山长少子,原籍仙邑钟山(或侯官),因守父坟不得归籍,落居德化县彭坑(尤溪坂面支第2世),卒葬本乡五峰孟山下。妣氏附葬彭坑公坟下。子四依次一公开基白叶坑、二公开基东陵、三公肇基棠棣(今葛坑乡田地村)、四公守祖坟留居彭坑。
凌陟(公元3-?/?),君意长子,北宋后期同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宋仁宗至南宋高宗在位年间。葬地失考。配谭氏,子一成。
凌保琼(公元5-?/?),君意次子,北宋后期同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宋仁宗至南宋高宗在位年间。葬地失考。配李氏,子六依次九成、九思、九文、九长、九皋、九钦。
凌西峰(公元-/75),桂子,字鸿雨,北宋洪州人,官居江西宜春。宋真宗乾兴元年元年己壬六月二十一日午时生,宋仁宗庆历六年()丙戌科进士,仕袁州府宜春县令。宋哲宗绍圣四年()丁丑十二月十二日申时殁,寿八十有二,葬象形。配胡氏,子二,长波,次渭。
凌道(公元?-?/?),以信子,
凌唐佐(公元-/55),(一说-,其出生距元符三年(0)举进士仅三岁,不可信),桂长子,字公弼,北宋徽州新安人。宋哲宗元佑五年庚午十月七日亥时生,宋哲宗元符三年(0)进士,授大名府司户参军调夏津县令,历提举京畿、江东常平知严州。宋高宗建炎初提点京畿刑狱,三年()知南京。金人立刘豫,使(唐佐)为守。唐佐与宋汝为密遣人持蜡书告于朝。绍兴二年()事泄,唐佐与妻田氏遇害。南宋朝庭诏赠徽猷阁待制并赐白玉碑。配田氏,子二仁卿、信卿。[注:唐佐忠义事迹见《宋史凌唐佐传》卷四五二忠义七。明代商丘古城内建有褒忠祠奉祀凌唐佐等忠义之士,文革期间毁。当地后嗣要求政府批准重建,建言凌氏宗亲网施以援手。]
凌官长(公元?-?/?),太仲季子,行三公,北南宋福建德化县葛坑乡田地村人(尤溪坂面支第3世),幼习诗书,累考不进,葬廖山蜈蚣形。配余氏,子一卅八。
凌成(公元?-?/?),陟子,北南宋福建兴化府同安人,宋工部侍郎凌策后裔。生活年代约在北宋神宗至南宋高宗在位年间,官拜参知政事(吴川谱:福建布政司参政)。葬地失考。广州凌氏震公世系为其后裔。配郑氏,子二,长茵,次茗。
凌九文(公元-?/?),保琼季子,北南宋福建兴化府同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北宋神宗至南宋高宗在位年间。葬地失考。配李氏,子一怀诚。
凌波(公元-8/84,一说公元2//73),西峰长子,字季文,号景夏,北南宋洪州人。宋英宗治平甲辰元年十一月初十子时生(一说宋徽宗建中靖国五年壬午(2)生),北宋哲宗元佑辛未六年()举进士(一说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壬子张九成科榜眼)。刑部员外郎任上因反对权相秦桧同金国媾和,贬知辰州(今湖南阮陵)闲居十余年,后于绍兴廿二年()复职,授左朝奉郎知筠州,官终吏部尚书。宋孝宗淳熙二年()乙未四月廿六日辰时殁,年七十有九,葬麟形。配金氏,子三,依次喜、吉、亮。
凌大师(公元?-?/?),道子,
凌仁卿(公元-?/?),唐佐长子,行明十七,北南宋徽州新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北宋徽宗大观至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南宋高宗年间从新安迁安吉铜山乡北庄。配胡氏,子一元和。
凌卅八(公元?-?/?),官长子,福建德化县葛坑田地村人(尤溪坂面支第4世),葬蔡坑垅头山冲天凤形辛山乙向。配吳氏,子一小四公。
凌茗(公元?-?/?),成次子,字云鹏,北南宋福建兴化府同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北宋哲宗至南宋孝宗在位年间,荫光禄寺丞。葬地失考。配郑氏,子二,长贞,次贡。
凌怀诚(公元5-?/?),九文子,北南宋福建兴化府同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北宋徽宗至南宋孝宗在位年间,进士及第仕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葬地失考。配冯氏,子一祃。
凌吉(公元-/82),(宁南谱公元4//91),波次子,字允升,北南宋洪州人(一说余杭人)。北宋徽宗宣和二年庚子八月十六日子时生,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2)壬午科进士,官谏议大夫,迁邢部侍郎。金兵逼迫,吉公南徙虔南会邑泊竹罐子丘落居,为泊竹开基祖。南宋宁宗庆元元年()乙卯闰十月初十日午时殁,年八十有二,葬泊竹李坑龟形午山子向。配赵氏、王氏,合葬公坟。子二,长宣化,次宣德。
凌士明(公元?-?/?),大师子,
凌元和(公元-?/?),仁卿子,行谦一,南宋会稽郡安吉人。生活年代约在南宋高宗建炎至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葬地失考。配莫氏,子二,长籥,次符。
凌小四(公元?-?/?),卅八子,北南宋福建德化县葛坑乡田地村人(尤溪坂面支第5世),葬蔡坑垅岭狗眼形。配陈氏、张氏,子二,长小五,次小六。
凌贞(公元?-?/?),茗长子,北南宋福建兴化府同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北宋徽宗政和至南宋宁宗嘉定年间。任散骑都尉。葬地失考。配林氏,子二,长正孙,次正印。
凌祃(公元-?/?),怀诚子,北南宋福建兴化府同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北宋徽宗宣和至南宋宁宗开禧年间。葬地失考。配林氏,子一恩。
凌宣化(公元-/71),(宁南谱-),吉长子,排名嘉猷,度名材九郎,北南宋赣州会邑人。南宋高宗绍兴九年己未五月二十二日子时生,孝宗乾道乙酉元年(5)召拜木天学士(虔南谱翰林学士),宁宗开禧丙寅二年十二月初六日辰时殁,寿七十有一。葬安远泊竹仙鹅凫水形乾山巽向。配项氏,葬泊竹原形艮山坤向。子二,长仕元,次伯元。
凌邦佐(公元?-?/?),士明子,
凌籥(公元-?/?),元和长子,行恭一,南宋浙江安吉人。生活年代约在南宋高宗绍兴至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葬地失考。配董氏,子一三畏。
凌小六(公元?-?/?),小四次子,南宋福建德化县葛坑乡田地村人(尤溪坂面支第6世),博学经史,时命不济,累考不取,葬加堂山坪右蟠龙形。配陈氏,子三依次小七、小八、小九。
凌正孙(公元?-?/?),贞长子,南宋福建兴化府同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南宋高宗绍兴至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葬地失考。配吴氏,子二,长宁,次安。
凌恩(公元-?/?),祃子,南宋福建兴化府同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南宋高宗绍兴至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葬地失考。配黄氏,子五依次翁授、翁年、翁章、翁洛、翁适。
凌伯元(公元-/66),宣化次子,排名定选,度名二十一郎,南宋江西会邑人。南宋高宗绍兴廿八年戊寅二月初八日寅时生,卜宅寻邬堡凌富村。南宋理宗宝庆乙酉元年六月十二日巳时殁,寿六十有六。葬泊竹和尚塘泥蛇形,酉山卯向。配梁氏,葬刘坑石挟黄蛇抢蛤形酉山卯向,子一祖七。
凌子佺(公元?-?/?),邦佐子,
凌三畏(公元-?/?),籥子,行逊一,南宋浙江会稽郡安吉县人。生活年代约在南宋孝宗乾道至南宋理宗淳佑年间。葬地失考。配远氏,子一之谋。
凌小八(公元?-?/?),小六次子,行居二,南宋福建德化县葛坑乡田地村人(尤溪坂面支第7世),葬后坪山下金钗形,石结墓。配陈氏,葬李田保山下两象交牙形辛山乙向,子一二十。
凌宁(公元?-?/?),正孙长子,南宋福建兴化府同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南宋高宗绍兴至南宋理宗淳佑年间,授宋金紫大夫,葬地失考。配马氏,子一孔明。
凌翁授(公元-?/?),恩长子,南宋福建兴化府同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南宋高宗绍兴至南宋理宗淳佑年间,葬地失考。配陆氏,子一翱。
凌祖七(公元0-/60),伯元子,排名泰复,度名千五郎,南宋江西虔南会邑人。南宋孝宗淳熙壬辰六年己亥十月二十三日戌时生,南宋理宗嘉熙庚子四年正月十八日未时殁,寿六十岁,葬石古塘子山午向。配廖氏,同葬原处上下穴。子二,长均华,次均实。
凌大同(公元?-?/?),子佺子,
凌之谋(公元-?/?),三畏子,行顺一,南宋浙江安吉人。生活年代约在南宋光宗绍熙至南宋端宗景炎年间。葬地失考。配吴氏,子一可立。
凌二十(公元?-?/?),小八子,南宋福建德化县葛坑乡田地村人(尤溪坂面支第8世),勤习诗书,日耕夜读,葬下坋尾凤形。配严氏,子三依次大椿、月桂、古桧。
凌孔明(公元?-?/?),宁子,字观光,南宋同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南宋孝宗淳熙至理宗淳佑年间,举进士,仕宋监察御史。葬地失考。配曾氏,子四依次梁、栋、桷、楹。
凌翱(公元-?/?),翁授子,南宋同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南宋孝宗淳熙至南宋理宗淳佑年间,葬地失考。配吴氏,子一佺。
凌均实(公元-/64),祖七子,排名运森,南宋江西虔南会邑人。宁宗嘉泰元年辛酉七月十六日丑时生,度宗咸淳乙丑元年三月初一日申时殁,寿六十有四,葬会邑义地七星龙形。配吴氏、周氏,葬猪子夹凤形酉山卯向,上下穴。子八依次秀英、尧俊、尧卿、尧汉、尧成、尧举、尧宗、尧贵。
凌正(公元?-?/?),大同子,
凌可立(公元1-?/?),之谋子,行茂一,南宋浙江安吉人。生活年代约在南宋宁宗嘉定至元世祖至元年间。葬地失考。配吴氏,子一家相。
凌月桂(公元?-?/?),二十次子,行仲二,福建德化县葛坑乡田地村人(尤溪坂面支第9世),葬牛角坑虎形。配李氏,子二,庠生四公,贡生万硕行六公。
凌栋(公元-/83),孔明次子,字广宇,号松洲,南宋福建兴化府同安人。南宋宁宗庆元元年乙卯六月十六日申时生,随四子震任职广州,诰封武经大夫。南宋端宗景炎三年戊寅五月初四日子时殁,寿八十有四。原葬古鼎岗,后迁葬番禺凌边凤岭。配陈氏,子四依次云、霄、电、震。
凌佺(公元-?/?),翱子,南宋福建同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南宋宁宗庆元至元初,先随子官居广东吴川,后由长孙龙震两子护送返原籍终老,葬地失考。配林氏,子二,长永,次正儒。
凌尧举(公元-/49),均实第六子,排名会轩,南宋江西虔南会邑人。南宋宁宗嘉定十七年甲申五月初九日辰时生,南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十二月初三日辰时殁,寿四十有九,葬会邑凌富村屋后侧。配钟氏,子二,长隆发,次隆祥。
凌宽(公元?-?/?),正子,
凌家相(5-?/?),可立子,行盛二,南宋浙江安吉人。生活年代约在宋理宗嘉熙至元仁宗皇庆年间。葬地失考。配丁氏,子一时中。
凌万硕(公元?-?/?),月桂次子,南宋福建德化县葛坑乡田地村人(尤溪坂面支第10世),贡生,勤习诗书,博古通今,时命不济,葬黄坑尾两牛斗力形。配王氏,子二,长五兆,次六兆;女一念姑,终生不嫁,抚两弟成长,谊为烈女。
凌震(公元-/76),栋四子,字国威,号雷门,南宋福建兴化府同安人。南宋宁宗嘉定九年()丙子吉时生,理宗淳佑四年甲辰科进士,初授南海道宣慰使封中奉大夫,改海州都统,端宗播迁入粤迁广州都统。时元军陷广州,震公毁家率军民抗元,三复广州,擢广东制置使。祥兴二年()南宋行朝覆亡于崖山,震公为元将李恒所败,隐居广州东郊宦溪,为广州凌氏开基祖。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殁,寿七十有六。原葬广州东圃古鼎岗,公元年城市扩建迁葬番禺凌边凤岭(今列为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配梁氏,子十三,依次方举、方道、方锡、方松、方祜、方名、方齐、方来、方原、方达、方定、方敬、方惠。
凌永(公元-?/?),佺长子,字端明,号青轩,南宋福建同安人,生活年代约在宋理宗淳佑至元泰定年间,官授宋仕佐郎。时元军南向进逼,永公胞弟正儒公赴任广南西路化州县主簿,举家偕父随弟迁化州,落居鉴江之滨公子渡(今属吴川市塘尾镇),为吴川凌氏开基祖。葬东山后背岭丁癸兼午子分金。原配何氏赠九品孺人裕爱,侧室张氏、黄氏、丁氏。子六依次龙震、龙起、熊应、龙翊、龙翔、龙章。
凌隆祥(公元1-/43),尧举次子,南宋江西虔南会邑人。理宗淳祐十一年辛亥九月初三日午时生,分迁广东惠潮兵备道嘉应州兴宁县平邑镇大柘北乡官田堡庵背村。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三月二十八日亥时殁,寿四十有三,葬龙虎墟官桥头醉翁倒地形。配杨氏,子一益。
凌继德(公元?-?/?),宽子,
凌时中(公元-/75),家相子,字德庸,号吉川,行贤一,宋末元初浙江安吉人,生于宋理宗景定元年庚申,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辛巳科进士,历官秘书监少监、吴兴郡侯。元顺帝元统甲戍二年()殁,寿七十有五。配范氏,合葬安吉曾家溪。子二,长懋翁,次懋老。
凌义方(公元?-?/?),万硕长子,行五兆公,南宋末福建德化县葛坑乡田地村人(尤溪坂面支第11世)。宋末时义方公年方十三岁被元军虏去,至廿六岁方回。葬信坑仙宫形。配曾氏,子一福崇。
凌方举(公元?-?/?),震长子,字彦扬,南宋末福建兴化莆田人。生活年代约在宋理宗嘉熙至元仁宗皇庆年间。随父落居广州东郊宦溪村,为宦溪凌氏开基祖,荫授承务郎。配邓氏,合葬火村官田挂榜始祖妣梁氏夫人墓右。子三,依次佛志、佛佑、佛敏。
凌龙震(公元-?/?),永长子,谥贡元义直,贡生,南宋末福建莆田人,随父落居广东化州钓鱼台。生活年代约在宋理宗淳佑至元仁宗皇庆年间,葬地失稽。配杨氏,谥孝慈,子四,长、次护送祖父归原籍同安奉养,季宗周及少子伴父居钓鱼台。
凌龙翔(公元-?/?),永第五子,谥增生,字良哲,南宋末福建莆田人,随父落居广东吴川。生活年代约在宋理宗淳佑至元英宗至治年间。配何氏,子六依次宗伟、宗俊、宗杰、宗传、宗仕、宗儒、宗卿。
凌益(公元-/56),隆祥子,号凡畴,谥文靖,南宋末广东兴宁县程平人,元贡生。南宋恭宗德佑丙子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午时生,由梅塘迁大阳寨,元文帝(明宗)至顺辛未二年八月初六日子时殁,葬大柘墟龙虎斗形。配姚氏,子五依次汉高、云高、罕(汉)真、云昌、满臣(成)。
凌士瑞(公元?-?/?),继德子,
凌懋翁(公元-/76),时中长子,字师德,号震峰,行艮一,元朝浙江安吉人。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己卯生,元泰定二年()乙丑科进士,官翰林学士。元顺帝至正十四年()甲午殁,寿七十有六。配朱氏,继室万氏、应氏、何氏,俱合葬安吉凤亭乡双溪。子十六依次泰(-/65)、恒、益、谦、临、豫、涣、雷、颐、履、蒙、贲、丰、咸、渐、随。
凌福崇(公元?-?/?),义方子,先名娘荫,后改本名,行仁四公,福建德化县葛坑乡田地村人(尤溪坂面支第12世),择建上大楼祖屋(今为上大楼宗祠)。葬湖头岭岩山下。配李氏,葬美洋尾团凤形。子二,长天德,次天然。
凌佛志(公元?-?/?),方举长子,元朝广州宦溪人。生活年代约在南宋度宗至元宁宗年间。配潘氏,子七,依次均兴、均福、均璧、均辅、均弼、均政、仕兴。
凌宗周(公元-?/?),龙震次子,字仁义,元朝广东吴川人,居钓鱼台。生活年代约在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葬地失稽。配王氏,子一松泰。
凌宗俊(公元-?/?),龙翔次子,元朝广东吴川人。生活年代约在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原居新村,后迁官路,葬地失稽。配吴氏,子一松岳。
凌汉真(公元-/62),益第三子,别字罕真,号正斋,元朝广东兴宁县程平人,迁石正潭头,官提点。配李氏,子四依次仲和、仲穆、仲稀、仲季。
凌满臣(公元-/69),益第五子,别字满成,元朝广东兴宁县程平人。元大德戊戍二年六月初七日寅时生,元至正丙午二十六年二月十七日辰时殁,葬平泉凤集游形。配曾氏,子五依次冲清、冲宽、冲信、冲敏、冲惠。
凌万七(公元?-?/?),士瑞子,
凌蒙(公元?-?/?),懋翁第十一子,行寿一,元朝浙江安吉人,迁居江苏太仓东北直塘,为寿十一公支开基祖。生活年代约在元顺帝至元至明成祖永乐年间,葬地失考。配氏失考,子数不详。
凌天德(公元?-?/?),福崇长子,名添德,字存仁,行甲四公,元末福建德化县葛坑乡田地村人(尤溪坂面支第13世)。因子贵诰封中宪大夫文林郎、河南道都察院监察御史。葬廿七都后坑飞龙形。配朱氏仪娘,於次子辉九岁丧夫,舅氏逼改适,誓不二夫,克俭守家,育孤功成,诰封太孺人,寿七十有四,葬坂面町尾坤山艮向。子二,长邦宁,次邦辉。
凌均兴(公元?-?/?),佛志长子,元朝广州宦溪人。配林氏,合葬冈尾干巽向之原。子二,长帅荫,次帅巢。
凌松泰(公元-?/?),宗周子,字倬于,元朝广东吴川人,居钓鱼台。生活年代约在元宁宗至顺至明成祖永乐年间,葬地失稽。配洪氏,子数不详,其一志古。
凌松岳(公元-?/?),宗俊子,元朝广东吴川人,居官路。生活年代约在元顺帝至正至明成祖永乐年间。配姚氏,子二,长祖述,次继述。
凌仲和(公元-/70),罕真长子,号西坡,元朝广东兴宁程平人,住潭头。明弘治元年戌申三月葬西坳官桥头大埔岗醉翁倒地心窝穴配袁氏继配侯氏,子三依次钦、铉、锦。
凌仲清(公元-/63),满臣长子,字鹄清,元朝广东兴宁程平人,后迁龙川,再迁和平,为龙和凌氏开基祖。元英宗至治壬戌二年五月十九日卯时生,明洪武甲子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亥时殁,寿六十有三,葬龙川屯子牛岗海螺形。配温保八娘、黄妙十娘,子三,依次以文、以崇、以顺
凌元季(公元?-?/?),万七子,
凌蒙子(公元?-?/?),子一蒙孙。
凌辉(公元-/73),天德次子,字清峰,行寿五公,明朝福建德化县葛坑乡田地村人(尤溪坂面支第14世),后迁尤溪县坂面村为肇基祖。生于洪武廿二年()己巳,幼习诗书,博通经史,永乐十年()壬辰举马铎榜进士,同年遴选广东道监察御史,洪熙元年(6)丙午迁河南道监察御史,正统三年()丁巳迁副外台中宪大夫、监察司副使,终至都察院按察御史。为官清廉正直,授权先斩后奏,数赐清廉宴。肇基廿八都坂面上坂起架三堂大屋(今栢府堂宗祠)。殁于明英宗天顺五年()辛巳,寿七十有三,葬金坑虾公出海形,每年八月初三祭。原配蘓氏妙福勅赐五宜人,庶刘氏妙清勅赐太孺人,子三依次京长、荣长、庶长。
凌帅荫(公元?-?/?),均兴长子,元朝广州宦溪人。生活年代约在元顺帝元统至明太祖洪武年间。配林氏,子四依次贵、霄、云、达。
凌志古(公元-?/?),松泰子,字隽长,邑庠生,元末明初广东吴川人,世居钓鱼台。生活年代约在元顺帝后至元-明太祖洪武年间,葬地失稽。配王氏,子二,长煌,次炀。
凌祖述(公元1-?/?),松岳子,邑庠生,元朝广东吴川人,居官路。生活年代约在明太祖洪武至明代宗景泰年间。配陈氏,子一华岳。
凌铉(公元-?/?),仲和次子,明朝广东龙川人。配氏,子四依次瑑、瑀、珀、珩。
凌以顺(公元1-9/58),仲清第三子,度名三郎,明朝广东龙川人。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辛卯十二月初八日丑时生,明洪武年间三昆玉同迁和平县红桃洞居住。明永乐七年己丑九月二十六日申时殁,寿五十有八,葬红桃洞水口镇虎形酉山卯向。配叶氏、苏氏,子五依次仲祖、仲祯、仲明、仲宗、仲恭。
凌庆树(公元?-?/?),元季子,
凌蒙孙(公元?-?/?),子一太乙。
凌京长(公元?-?/?),辉长子,行进六公,明朝福建尤溪县坂面村人(尤溪坂面支第15世),幼习诗书,累考未进,生卒年失考,葬本都吉形。配林氏,子一希道,女二。
凌贵(公元?-?/?),帅荫长子,字行一,明朝广州宦溪人。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辛丑二月十六日午时生,明宣宗宣德七年壬子十月二十七日酉时殁,寿七十有三。配屈氏,合葬吉山村东北阿婆沥石柱岗午丁向之原。子七依次启、阅、敏、惠、琛、通、灏。
凌煌(公元1-/83),志古长子,字华阳,明朝广东吴川人,明永乐元年癸未八月十六日辰时生,原居公子渡(又称钓鱼台),贡生出身,任高州教谕(注:教谕,学官名,宋京师小学和武学中设,元、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落居高州城东南山塘村,为山塘、下水、大车凌氏肇基祖。其时吴川永公后嗣落籍鉴江之滨已历六世,钓鱼台屡遭水患,部分人口陆续迁出。明宪宗成化廿年乙巳九月初九日戍时殁,寿八十有三,葬山塘龟形。配陈氏,子三,依次子高、子亮、子良。
凌华岳(公元4-?/?),祖述子,字并太,号名山,国学生,明朝广东吴川人。明太祖洪武二年己酉九月十九日辰时生,明英宗正统七年壬戍十月十九日亥时殁,寿七十有八。配黄氏,子二,长象松,次象桂。
凌瑀(公元-/72),铉次子,明朝广东和平人。配氏,子七依次汝淮、汝潮、汝河、汝沂、汝湖、汝澜、汝渊。
凌仲明(公元-/60),以顺第三子,明朝广东和平人。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壬戌正月初三丑时生,明英宗正统六年辛酉十一月十九日辰时殁,葬和平高山虎形午山子向。配苏氏,子二,长通,次茂。
凌瑞明赞赏是肯定
转载请注明:http://www.kjunzhulun.com/gcwdw/5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