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对土地耕种积极性须有保障老碗哥

云南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452.html

18亿耕地红线不能破,耕地上不能搞别的,比如不能用耕地搞养殖场,耕地上不能种树等。这些都是对耕地的一种保护,旨在保护主粮产量的安全性。

这也带来一个新问题,耕地或者说土地,绝大多数面积是在农民手上,农民是农业领域的主力军。为了保护耕地,保护主粮产量,就得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这是没有第二条选择的,除了农民,还有那个群体可以完成这个任务?没有。

农民今天的问题,恰恰是失去了对土地耕种的积极性。原因很简单,要生活就得要钱,要生活得更好,就得要更多的钱,而土地耕种不来钱不赚钱,无法满足农民对钱的需求。

虽然现在搞土地耕种,由于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土地耕种投入的人力也大大降低了,农民的体力劳动相对少了,但是农民需要的并不是身体上的轻松,而是经济上的提升。你让他一天什么都不用干,吃好喝好,就是没钱,他也不干,他需要钱。因为吃饭是为了人活着,但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农民也想旅旅游,泡泡温泉,打打太极,跳个广场舞,大好河山也想留下自己的痕迹,也算是没有白活一回。但要实现这些没有钱是不行的。所以你不能一提到农民,就说你们有吃有喝的就行了。难道农民就只能是吃喝吗?别说农民,就是今天的畜生,也不愁吃喝了。农民,也有追求,也想活出个人样,也需要做人的优越感。

在土地与农民这个天然的关系上,既然对土地的使用有了要求,那就得对农民有个保障。这就跟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样,有义务就必须给予相应的权利。所以,土地必须要满足农民的最低保障,算是农民承担土地义务的同时,享有的土地权利。

而今天的现状是农民遵守了这个土地义务,却没有实现土地保障。就是土地的使用,远远不能保障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一个数字就可以说明,人均一亩地的情况下,一年的净收益也就是元左右,就这很多地方还达不到。一个农民无论辛苦不辛苦,一年的土地收入仅仅几百元,是差得很远。对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只好另谋出路。

我在想,假如这些年农民不背井离乡,抛妻弃子,外出打工,做各种与土地没有关系的营生的话,那今天的农村,可能普遍住的还是土瓦房,穿的用的也是最差的。尽管社会经济发展了,尽管操作农业也可以机械化了,但又能怎么样呢?没钱,一切还得照旧。还好,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和努力,也赚了些土地以外的钱,日子与过去相比,住的穿的用的,也都好的很多。但是还是那句话,这些都是土地以外的收入,是农民离开土地才能实现的外出务工收入。

再说透一点,就是年轻时候才能这样干,年老了外出务工是不行了,名下的土地也干不动了,这个时候怎么办?今天的农村土地现状,是年轻人都出去了,年老的在家种地,经济收入也有,土地也没丢。问题是这些老人都不在了,年轻人还没有返乡,农村土地就面临一个无人耕种的局面。

就算是流转,接手的也得是年轻人才行,年轻人如果不再对土地有期望,接手的都没人了。而耕地面积还要保障,主粮产量还要保障,根基从何说起?

所以老胡今天要说的是今天的问题,也是明天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实现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只有实现这一点,农民才能重返土地,重新提起对土地的期望。

从上层政策看,我国未来几十年,还要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也就是说大包大揽,极少数人耕种大面积那种规模化机械化作业的土地农业模式,还不能实现。这就更加要提高土地对每一位农民的保障性。

实现了这一点,农民就可以进退自如,对土地就有了一种全新的估量和重视。例如,进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劳动致富,取得经济收入。当这方面能力不足或者缺失的时候,退可以守着土地劳动,起码土地能带来基本生活保障。

土地有这个作用在的话,我相信就没有人不重视土地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老胡在以前的视频里也提到一个观点,那就是土地产粮食,粮食是供应全国人食用的,而不是仅仅供农民自己吃的。所以农民提供了粮食,甭管过程是人力干的还是机械干的,这个结果是谁也否认不了的。用这个结果来换取一份经济保障,而且只要最低保障。

例如一个农民一亩地一年的粮食产量,可以养活多少个城市人一年的基本生存。用这个结果,这个贡献,来衡量农民的劳动价值,换取一份经济报酬,才算是公平的。

老胡大体上算过一个账,一个农民一亩地一年产的粮食,足可以养活3位城市人。而3位城市人按照最低月工资标准元算,全年总额100元,记着这是最低标准。农民这个价值,反应在粮食产值上,却只有区区几百元。

所以农民要用价值换取自己应得的报酬,也可以是一份工资,不要100,打个一折,全年只要块钱总可以吧。这个钱数在农村,也算是最低生活保障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kjunzhulun.com/gcwsp/1255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