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太夫人故里历史地名的演变
冼太夫人故里历史地名的演变
俚人文化(82期)
冼太夫人是出生于南北朝梁代时的我国杰出历史人物,到目前止,其出生地在史籍溯源上,都以《隋书.谯国夫人传》所载:“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中的“高凉”地来诠释。“高凉”这官方政区名始于西汉,最后废止于唐朝。由于“高凉”的历史沿革跨越时间长,各个历史时期的范畴不一,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变化很大,更因探究者所掌握的史籍、思考的方法等等因素的差异,因而出现了茂名市电白区、高州市和阳江市三地学者,关于冼太夫人的出生地在今何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电白说是今电白,高州说是今高州,阳江说是今阳江。现笔者以我国最早记载冼太夫人出生地的正史《隋书.谯国夫人传》为基本点,以该正传编写的年代唐朝为时代背景及语境,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理清冼太夫人故里历史地名的演变,从而明确冼太夫人故里的历史沿革。望各方家勘正。冼太夫人铜像
一、南齐梁朝交替之际“宋康郡”是冼太夫人的故里
《隋书.谯国夫人传》中关于冼太夫人出生地历史线索关联的载述有:“诏使持节册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册夫人为宋康郡夫人”“册夫人为谯国夫人。以宋康邑回授仆妾冼氏。”“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隋书.谯国夫人传》
古代皇朝勋爵荣誉制度中,册封号来自多种册封法,其中常以地望郡州(出生地)予册封号。古代皇朝封邑地给皇室成员及官员,受封地可能是皇朝指定、或是被受者的地望郡州(出生地)。邑的词典解释主要有:“〈文言〉人民聚居之处;城市。〈文言〉封地,君主分封给诸侯,或诸侯分封给大臣的土地。〈文言〉特指皇后、公主的封地。”结合《隋书.谯国夫人传》的内容可解读该传中的“邑”是指,人民聚居之处和君主分封给大臣的土地。因此,上述中的“石龙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宋康邑”“临振县汤沐邑”中就可能蕴藏着冼太夫人出生地的秘密。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
“石龙太夫人”中的“石龙”即石龙郡,是今化州地。冼太夫人是梁朝(年)出生,其时,高凉郡地属广州,石龙郡地属越州,两地属不同的政区。史料中亦无石龙郡地与冼太夫人出生地有关联的记载。因此,可排除“石龙郡”是冼太夫人出生地的可能性。
“临振县汤沐邑”中的临振县是在今海南岛,有关史料已明确“临振县”未曾与“高凉郡”有从属关系,亦可排除“临振县”是冼太夫人出生地的可能性。
笔者的巜冼夫人“隋谯国夫人”封号的解读》(荣获“年茂名市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奖”三等奖)中的观点有:冼太夫人“谯国夫人”封号的读法应是“谯”.“国夫人”,而不是“谯国”.“夫人”。“谯”地即今安徽北部的亳州市,“谯”是戴、曹、敖、娄、恒等姓的地望郡,不是冼氏冯氏的地望郡。该封号是以具有相当的荣誉历史的谯地释义而封。因此,可确定“谯国夫人”封号关联的内容与冼太夫人的出生地无关。
排除了上述的可能性,现唯有在“宋康郡夫人”“宋康邑”中探究冼太夫人出生地了。南朝齐广州越州地图
隋朝刚建立时还未能统一岭南。冼太夫人审时度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统领岭南和平归顺隋皇朝,推动了中国再次实现大一统。为此,隋皇朝册封冼太夫人为“宋康郡夫人”。《南齐书》(卷十四志第六州郡上)载:“广州,......领郡如左:宋康郡......”。《资治通鉴四库》(第22部分)载:“......册洗氏为宋康郡夫人”。《国学大师.历史地名》〈宋康郡〉:“宋康郡。南朝宋元嘉九年()以高凉郡西部置,属广州。治所在广化县(今广东阳西县东北)。南齐辖境相当今广东阳西县及电白县部分地。”《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何宗海著)》(之二十广东省):“南朝梁武帝大通2年(年),在平俚洞置高州,州治在今阳西县,......”南朝梁地图
从上清晰地看到,“宋康郡”,南北朝的宋朝始设置,齐朝沿袭,治所在广化,即今广东阳西县东北。齐朝“宋康郡”辖境相当今广东阳西县及电白县部分地。梁朝于年成立,梁武帝大通2年(年),置高州(州治在今阳西县),并开始改变齐朝时的政区。因此,梁初(年)至梁武帝大通2年(年)这段历史时期,梁朝仍是沿袭齐朝的政区,到设立高州后才改变。冼太夫人是年出生,其时,梁朝还保留着“宋康郡”政区。由上可见,隋朝册封冼太夫人为“宋康郡夫人”,是以政区地名予封号对冼太夫人进行册封的。其时,对于岭南来说,“宋康郡”就是一个政区地名,除此之外已无其它的关于册封典故可言。因此,根据上述古代皇朝勋爵荣誉制度中册封个人封号的惯例,可推断“宋康郡夫人”是隋皇朝以冼太夫人的出生地名来进行册封的。由此可确定:“宋康郡”是冼太夫人的出生地。南朝陈地图
“宋康邑”是隋皇朝赐授给冼太夫人儿媳妇冼夫人(冯仆妻)的封地,是隋皇朝为表彰冼太夫人平定王仲宣的叛乱、维护了岭南的安定作出卓越贡献而进行的赏赐。其时,冼太夫人只是从一品的官员,封地只能在其故地(出生地)上产生,其儿媳妇冼夫人(冯仆妻)也应该一直生活在此地。由此,结合上述“邑”的解读,进一步证明了“宋康郡”是冼太夫人的出生地及其第一、二代家族成员的聚居地。《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三十五)载:“隋仁寿初,盎为宋康令”。古代王朝在百越地推行羁縻政策,常常任命百越地的本土首领为地方官员,以加强对地方的管治。盎即冯盎,是冼太夫人之孙、冯仆之子,朝廷任命他“宋康令”这个官职,证明了冯盎是原宋康郡地的地方首领,而宋康邑又是冯盎母亲冼夫人的封地,不言而喻,宋康郡是冯盎的居住地及世居地。从而更进一步证明了“宋康郡”是冼太夫人的出生地及其第一、二代家族成员的聚居地。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宋康郡”就是冼太夫人的出生地,是其第一、二、三代家族成员的聚居地及皇朝封地。由此可见,“宋康郡夫人”是隋皇朝以冼太夫人出生地最原始的政区名进行册封的。梁朝初(年)至梁大通2年(年)这南齐梁朝交替之际,“宋康郡”是冼太夫人的故里。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巜中国历史地图集》南齐朝的历史地图上可看到,梁朝初(年)至梁大通2年(年)这历史时期(上述已论说了这历史时期,梁朝仍是沿袭齐朝的政区),宋康郡东面是同州(广州)的高凉郡,南面是大海南海,西面是越州的永宁郡,北面是同州(广州)的海昌郡。目前,冼太夫人出生地争议的地域范围就在以上的宋康郡地、高凉郡地、海昌郡地中。探究冼太夫人出生地只能在她出生时的政区上进行,若偏离了这时间、空间去找寻,得出的结论必定是不准确,不符合历史原貌的。显然,宋康郡、高凉郡、海昌郡这三个郡的政区名,是冼太夫人年出生时的政区名,即是说,冼太夫人出生地名最原始关联的是这三个郡的政区名。巜隋书.谯国夫人传》关于这时期与冼太夫人出生地有关的载述,只涉及到与“宋康郡”有关的“宋康郡夫人”“宋康邑”,无关联涉及到高凉郡、海昌郡。隋朝不册封冼太夫人是“高凉郡夫人”或是“海昌郡夫人”、不授封冼夫人“高凉邑”或“海昌邑”,这足以证明,其时,冼太夫人的出生地与宋康郡密切相关,与高凉郡、海昌郡无关联性。这佐证了“宋康郡”是冼太夫人出生地的历史真实性。南朝齐广州越州地图
南朝齐宋康郡地图
二、南梁朝至唐朝时期冼太夫人故里历史地名的演变
梁大通2年(年)(其时冼太夫人已当南越大首领)设置高州,同时设置了下一级的连江郡、杜陵郡、电白郡等郡,宋康郡政区随之改变。其时,冼太夫人的出生地“宋康郡”又怎随政区的变化而改变的呢?人的出生地只有一个,且永远固定在一个地理位置(经纬度坐标的一个点)上,这一地理位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区地名或许相同或许不同。同样道理,冼太夫人的出生地只有一个,其启始于南北朝梁朝初政区地名为“宋康郡”的地理位置上,不管以后该地理位置的政区地名如何变化,冼太夫人出生地这地理位置是永远不变的,政区地名是该地理位置的代号。冼太夫人出生地第一个代号就是“宋康郡”。《俚人的丰碑冼夫人》(新华社客户端刊):“唐昭宗(公元-年)时期,曾任广州司马的刘恂撰写的《岭表录异》记载说:‘洗氏,高州保宁人也。......今南道多洗姓,多其枝流也。’《隋书.谯国夫人》载:‘谯国夫人者,高凉洗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史料记载说姓氏的“洗”即“冼”,明代以前的史料用“洗”,明代才开始用“冼”。上述记载秦末的冼夫人是冼太夫人(谯国夫人)的先辈。”从上可看到,冼太夫人的先辈冼夫人的出生地是唐朝时的高州保宁县地,从这可推断,唐朝时的高州保宁县地是冼太夫人的地望世居地。《旧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一)载:“高州隋高凉郡。......领县三,...良德电白保定旧保安县。”唐岭南道东部地图
《国学大师.历史地名》〈保安县〉:“保安县。唐开元五年()改连江县置,属高州。治所在今广东电白县电城镇东。天宝初属高凉郡。至德二年()改为保宁县。”该《历史地名》解释中的“保安县治所在今广东电白县电城镇东”的现实地理位置,与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巜中国历史地图集》岭南诸郡中“连江”所标记的地理位置相符。由上可见,唐朝的保宁县由保安县改名得来,保安县是改隋朝高凉郡的连江县得来,即是说,唐朝的保宁县地是隋朝高凉郡的连江县地。隋高凉郡地图
茂名市电白区地图
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地图
《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载:“高凉郡梁置高州。......统县九,......连江梁置连江郡。......”再由上述巜隋书》的记载可看到,隋朝高凉郡的连江县地是梁、陈朝高州的连江郡地。
综上可清晰看到,梁朝时高州的连江郡地沿袭到唐朝时,已变名为高州的保宁县地,而唐朝时的高州保宁县地是冼太夫人先辈自秦末已开启的地望世居地。由此可推断:梁朝时,高州的连江郡地是冼太夫人的地望世居地。《国学大师.历史地名》〈连江郡〉:“连江郡。南朝梁置,属高州。治所在连江县(今广东电白县东电城镇东)。”
由上可看到,连江郡治在连江县即今广东电白县东电城镇东,即是电白县东部地。“宋康郡”的辖境有今广东电白县部分地,即是电白县东部地。这两郡交叉重叠的地域是今广东电白县东部地。
显然,“连江郡”与“宋康郡”中的“今广东电白县东部地”这地域是同一地理位置的,而“连江郡”是“宋康郡”下一个历史时期的设置政区,有着必然的上下沿袭关系的历史属性,因而,可明确肯定,“连江郡”中的今“广东电白县东部地”是沿袭了“宋康郡”中的“今广东电白县东部地”,“宋康郡”与“连江郡”存在着政制上下沿袭的关系。而冼太夫人的出生地只固定在一地理位置上,而这二郡中的“今广东电白县东部地”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地理位置。因此,冼太夫人的出生地必然在“今广东电白县东部地”这地域。由此可推断:冼太夫人的出生地“宋康郡”到梁大通2年设置高州后就沿袭到了“连江郡”,“连江郡”是冼太夫人出生地的第二个代号。陈朝沿袭梁朝政制不变,冼太夫人出生地同样是“连江郡”,这是第三个代号。显然,隋朝高凉郡的“连江县”是第四个代号,唐朝高州的保宁县是第五个代号。从上也可以看到,今广东电白县东部地及电城镇与冼太夫人出生地有密切的历史关联性。显而易见,唐朝时,冼太夫人故里历史沿革是:南北朝梁初,广州宋康郡;南北朝梁、陈朝,高州连江郡;隋朝,高凉郡连江县;唐朝,高州保宁县。其都是在今广东省电白县东部地。查看我国现状地图及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巜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上述各朝代的历史地图,可看到,上述冼太夫人故里历史沿革是历史和现实相符合、相统一的,是真实客观的。
南北朝梁初广州宋康郡地图
隋朝高凉郡连江县地图
唐朝高州保宁县地图
三、冼太夫人是唐朝时的“高凉”人
《旧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一)载:“高州隋高凉郡。......贞观二十三年,......高州移治良德县。天宝元年,改为高凉郡。乾元元年,复为高州。”《元和郡县图志》(卷逸文卷三)载:“......贞观二十三年,盎卒,子智戴又为刺史。永微元年,敕遣太常丞薛宝积析高州所管县为恩、潘二州,分盎诸子为刺史,以抚其人,仍移高州理于良德县。开元元年,又移置于保宁县。大历十一年移州治于旧州南三十里电白县界置。”从上可看到,唐贞观二十三年,冯盎(冼太夫人之孙)去世,子智戴继任高州刺史。永微元年,朝廷把高州析分为恩、高、潘三州,安排冯盎诸子任刺史,以安抚冯盎的后人。同时把高州治所迁到良德县。唐玄宗开元元年,高州改为高凉郡,又把治所移到保宁县,因此,唐时的高州亦叫高凉郡。唐玄宗退位后的乾元元年,唐朝又把高凉郡复改为高州。《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四)载:“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玄宗常曰:‘力士当上,我寝则稳。’故常止于宫中,稀出外宅。若附会者,想望风彩,以冀吹嘘,竭肝胆者多矣。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因之而取将相高位,其余职不可胜纪。肃宗在春宫,呼为二兄,诸王公主皆呼‘阿翁’,驸马辈呼为‘爷’。”从上可以看到,唐玄宗时期,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玄宗常曰:"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力士即高力士,原名叫冯元一,是冼太夫人第六代孙。其时,高力士是唐玄宗的左膀右臂,权倾朝野,很多高官都是他提拔,他提拨的一般官员多到数不清,上至皇室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想巴结他。开元元年,唐玄宗把高州改为高凉郡,又把治所移到冼太夫人故里保宁县,是高力士的原因。唐玄宗出于私情,对高力士的故土——冼太夫人故里保宁县,进行了上述最特殊荣誉的政制改变,合乎情理,也是小事一桩。冼太夫人墓园考古现场
冼太夫人墓园出土文物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电白区冼夫人墓园建筑遗址与丁村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报告(年)》〈陆、评估意见〉:“据勘探结果分析,墓园唐时业已存在,北宋时期曾进行大规模扩建,总体来看,墓园等级颇高,推测墓园在唐、宋时期由于被追封和赐祭均进行过相应的建设。......丁村遗址的勘查发现了大量与冼夫人墓园建筑遗址同时期的遗物,应为唐至宋代的居住遗址。遗址出土的唐代四系陶罐、陶盆、陶钵以及青瓷碗、青瓷盘等文化遗物与茂名市其它区域以及信宜、高州等地同时期遗址中出土遗物较为接近,反映了该遗址与粤西地区俚人文化遗存的密切关系,同时,遗址中出土的瓦当、板瓦、筒瓦、铺地砖、素面砖等,则几乎未见于粤西地区俚人文化遗存中,可见该遗址的特殊性。早年在丁村遗址附近曾出土冼府字样的石刻,因此丁村遗址常被认为是冼氏祖居之地。从发掘情况来看,遗址中出土了瓦当、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说明其应为级别较高的俚人文化遗址,是反映粤西地区南朝至唐代社会历史状况及粤西地区俚人物质文化重要的实物材料。”《年广东省电白丁村遗址考古发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长邹俭平):“丁村遗址发掘在遗址中发现了商时期、汉代、南朝—唐代、宋代、明清等五个时期的遗存。南朝—唐代遗存是本次发掘的主要发现。”《电白区冼夫人墓园建筑遗址与丁村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报告(年)
丁村遗址出土文物
唐朝时,冼太夫人故里高州保宁县地是今广东省电白县东部地。而今电城镇山兜丁村地属电白县东部地。显然,今电城镇的山兜和丁村地在唐代时是保宁县地。这也从以上的考古发现中得到了印证。从上面官方的考古报告中可看到,在唐代,冼太夫人墓园由于被追封和赐祭而进行了大修建。不容置疑,这也必是高力士所为。从这更加证实了高力士对故土进行了一系列感恩及光宗耀祖的行动。从上面官方的考古报告中还可看到,丁村是一个有着商时期、汉代、南朝—唐代、宋代、明清等五个时期文物遗存的地方,遗址中出土的瓦当、板瓦、筒瓦、铺地砖、素面砖等,则几乎未见于粤西地区俚人文化遗存中,可见该遗址的特殊性。早年在丁村遗址附近曾出土“冼府”字样的石刻,因此丁村遗址常被认为是冼氏祖居之地。从发掘情况来看,遗址中出土了瓦当、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说明其应为级别较高的俚人文化遗址。显然,唐代的保宁县地已是一个有着商时期、汉代、南朝时期、唐朝等厚重历史积淀和有特殊显赫地位的地方,这与“世为南越大首领”的冼太夫人冼氏大家族是相匹配、相吻合的。综上可清晰看到,保宁县地是高力士最重要的岭南故土。从而进一步佐证了唐时的保宁县地是冼太夫人故里。同时佐证了,自秦末开始,到南梁、陈朝时的“宋康郡”地、“连江郡”地,再到隋时“连江县”地,直至到唐时“保宁县”地,是“世为南越大首领”的冼太夫人冼氏族群世代相传的地望世居地。《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三十五)载:“武德五年,始以地降,高祖析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拜其子智戴为春州刺史,智彧为东合州刺史。盎徙封耿。贞观初,或告盎叛,盎举兵拒境。太宗诏右武卫将军蔺暮发江淮甲卒将讨之,魏征谏曰:‘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且盎不及未定时略州县,摇远夷,今四海已平,尚何事?反未状,当怀之以德,盎惧,必自来。’帝乃遣散骑常侍韦叔谐喻盎,盎遣智戴入侍。帝曰:‘征一言,贤于十万众。’时暮兵已出,欲遂有功,遣副将上盎可击状,帝不许,罢之。”上载述说了,唐太宗听从了魏征(巜隋书》作者)的谏劝,放弃了征讨冯盎及岭南的历史故事。可看出冯盎与魏征的特殊关系。从这也可以推断,魏征在编写巜隋书.谯国夫人传》时,以唐玄宗皇帝特许设立的,以冼太夫人故里保宁县为治所的“高凉郡”之名,而尊写冯盎圣祖冼太夫人是“高凉”人,而且这“高凉”还紧密地沿袭了上一朝隋朝冼太夫人故里“高凉郡”之名,还可任人联想去到各个历史时期相关的“高凉”故土,从而感受它的源远流长。这是最准确、最有高度、最合乎情理的写法。唐时语境下,巜隋书.谯国夫人传》记述写冼太夫人是唐时的“高凉”郡人,而不写是梁、陈朝时“宋康”人、“连江”人,与当今我们写冼太夫人是“茂名”人,而不写历史上某个朝代的,如“宋康”人、“高州”人等,是同样道理的,都是写其时(作者写作的时期)冼太夫人出生地的政区地名。《隋书.谯国夫人传》是在当时的唐代首都的大语境下编写,更可况古文典籍都是“惜字如金”的,该传记述冼太夫人不详写到保宁人,是符合古文写作惯例的。南宋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地图
南宋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地图放大
四、唐朝以后冼太夫人故里历史地名的演变
《宋史》(卷九十志第四十三)载:“高州,高凉郡。景德元年,并入窦州,移治茂名。三年,复置,......县三:电白。信宜。茂名。由《国学大师.历史地名》〈保宁县〉中可看到,北宋开宝五年(年),保宁县省入电白县。因此,宋朝时,冼太夫人故里是高州的电白县地,今广东省电白县东部地。北宋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地图
《元史》(卷六十三志第十五)载:“高州路,......领县三:电白茂名信宜。”由上可看到,元朝时,电白县政区不变,冼太夫人故里是海南海北道高州路的电白县地,今广东省电白县东部地。元湖广行省地图
元湖广行省高州路电白县地图
《明史》(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一)载:“高州府......领州一,县五。茂名电白信宜化州吴川石城。”《高州府志》(明万历)载:“冼夫人庙城北长乐街西巷中又有山兜娘娘庙即夫人所生之地”《电白县志》(年6月编印)〈电城镇〉载:“电城镇。宋开宝五年()随县并入电白县,属下保宁乡。元、明时为下保宁一图的海头、庄垌、罗浮、山兜、麻茂和下保宁二图的白蕉、坝头、山尾等小乡。明洪武二十四年(),于海茂西置神电卫。明成化四年(),电白县移治神电卫(今电白县东电城镇)。由上可看到,明朝时,山兜是电白县下保宁一图的一个小乡,是冼太夫人的出生地.同时还可看到:宋朝时,电白县辖下设保宁乡,其时冼太夫人故里在电白县下保宁乡;元朝时,冼太夫人故里在电白县下保宁乡。因此,明朝时,冼太夫人故里是高州府电白县下保宁一图山兜小乡,今广东省电白县电城镇山兜村委会。明广东地图
明广东高州府电白县地图
明嘉靖《广东通志》记载
明万历《高州府志》记载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百二十三古迹略八)载:“电白县...谯国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丁村”。清乾隆.《高州府志》(卷九)载:“...山兜娘娘庙在丁村即谯国夫人故里...”清道光.《电白县志》(卷十六)载:“谯国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山兜乡丁村”。由上可见,清朝时,冼太夫人故里是高州府电白县山兜乡(堡)丁村,今广东省电白县电城镇山兜村委会丁村。清朝时期全国地图
清朝时期广东地图
清朝时期广东高州府电白县地图
清乾隆《高州府志》
清《高州府志》
清道光、光绪《电白县志》记载
清道光《电白县志》记载
清道光《广东通志》记载
《广东考古辑要》记载
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并在同年废高州府,电白县隶广东省。民国著名学者冼玉清女士的《民族女英雄冼夫人》一文在《岭南周刊·三八妇女特号》(年3月7日)上刊登,刊文有:“...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女也。梁武帝普通间(西元至),生于电白县城北十里山兜乡之丁村。”由上可见,民国时期,冼太夫人故里是广东省南路行政公署电白县山兜乡(保宁乡)丁村,今广东省电白县电城镇山兜村委会丁村。年3月7日《岭南周刊·三八妇女特号》刊登民国著名学者冼玉清女士的《民族女英雄冼夫人》一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10月29日,电白县城解放。11月2日,电白全境解放,时属广东省南路行政公署。年12月,县治迁往水东。年镇级政区称为镇。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茂名市茂港区。辖原电白县羊角、坡心、七迳、小良、沙院和南海6个镇。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茂港区和电白县建制,合并设立电白区。同年4月18日,电白区正式挂牌成立。清嘉庆年立的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碑
冼太夫人墓园里的负碑赑屃石
年12月,中共茂名市委办公室发文(茂委办[]62号文)公布:“电白是冼夫人娘家,即是冼夫人的故里。”中共茂名市委办公室发文(茂委办[]62号
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含娘娘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时,国家文物局公布《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简介》,该《简介》文:“隋谯国夫人冼氏墓位于电白县电城镇山兜丁村。冼夫人墓由墓城、墓碑及享殿等构成。墓城为南北向,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占地13,平方米。墓前残存隋代负碑赑屃,墓城四周筑有夯土墙,墓城内地表可见隋代以来建筑构件。经考古勘查发现的建筑群主要集中在中部,清晰可见的遗迹有由南至北的前殿、天井、寝宫及东西两翼的厢房、水池等隋唐及宋代建筑,前后殿均面宽22米,七开间,进深5间,总面积约平方米。出土了印花砖、瓦当、石柱础、铺地砖、碗、碟、盆、香炉等多种陶、瓷器皿和镂孔圈足青釉砚台、仰莲香炉等。墓城东南角的娘娘庙始建于隋代。冼夫人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年)出生于电白县山兜丁村。冼氏世为百越俚族首领。冼夫人在梁、陈、隋三朝统辖部落十数万家。她致力于促进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为保护岭南地区的社会安定和促进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冼夫人墓始建于隋朝,唐、宋、明、清均有重修,墓城内保存了较多的隋代建筑遗迹,是广东考古发现的第一个隋朝墓园建筑实例。”由上可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当今,冼太夫人故里是广东省电白县(年后为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委会丁村。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含娘娘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国保标志
综上所述,冼太夫人故里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到今天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但不管每个历史时期的政区地名怎样更改变换,其始终都固定在一个地理位置上,其就是今广东省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委会丁村地。冼太夫人故里历史沿革是:南朝梁初,广州宋康郡;南朝梁、陈朝,高州连江郡;隋朝,高凉郡连江县;唐朝,高州(高凉郡)保宁县;宋朝,高州电白县下保宁乡;元朝,海南海北道高州路电白县下保宁乡;明朝,高州府电白县下保宁一图山兜小乡;清朝,高州府电白县山兜乡(堡)丁村;民国,广东省南路行政公署电白县山兜乡(保宁乡)丁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委会丁村。作者单位:中共茂名市电白区委办公室
舍小成大,名无实存
以冼太夫人为代表的俚人,曾经雄踞南越一千多年。然而,在今天中华56个民族中,已没有了俚人之名。综观俚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俚人由原南越最大的本土族系,最终逐渐融和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中,推动了岭南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种开放、和合、互爱、共生的精神,正是海洋文明的核心,俚人犹如盐、中华民族犹如海,盐溶于大海而无形。俚人看似消失了,而实质尚在,在哪里?她隐藏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她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这正是俚人“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如何“消弥人类文明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俚人这种“明识远图、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与精神,值得世界各民族深入研究和思考。总策划:郑华星
顾问:王鲁湘黄伟宗
责任编辑:郭安胤戴国伟李爱芳
作者:戴国伟
核校:李爱芳
编辑:黄峥
转载请注明:http://www.kjunzhulun.com/gcwsp/5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