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最像历史的小说因何创造千
《明朝这些事儿》是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在年-年间发表于天涯论坛的连载小说(后期因为跟天涯论坛的纠纷而改为在其本人博客连载),全书一共分7册,是以年代为主线,将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谋臣良将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悲欢进行了小说式的编排展示,以一种轻松幽默的网络语言,描述了明朝的兴衰历史。
明朝,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汉人王朝,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和个性,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甚至另类的朝代,它的有意思和另类表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明朝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从南向北统一中国的朝代。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统一战争,从大方向来看,基本上是从北方往南方推,只有明朝以及民国(虽然是形式上统一)是从南向北进行了统一。
再比如明朝皇帝起名字很有个性,当时朱元璋担心子孙后代有重名,所以根据五行相生原理把金水木火土化入皇族名字最后一个字的部首,又将名字的中间字按照世系顺序排好,用来分开分支辈分。我们最熟悉的明成祖朱棣这一支的世系顺序就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由此看来,明朝皇帝还是比较悲催的,至少在起名字这方面,一共三个字,两个半字都被老朱给安排好了,一点自由空间不给。所以直接导致了明朝皇族的名字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家族特征,以至于到了几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不少朱元璋的嫡系后裔按照这个规则起名,其中最有名的是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易经》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凡事要辩证的去看。虽然这样的起名方式给明朝皇族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却为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汉化工作做出了贡献,恐怕就连朱元璋本人也想不到几百年后,老朱家的家谱会从历史书跳跃到化学书吧。
(图文无关)
公元年,清兵冲破山海关,正式入主中原。明朝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宣告结束,而《明朝那些事儿》主要就是讲述了年之前,这年发生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的历史。基本上明朝的所有重大事件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比如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起义、靖难之役、郑和七下西洋、北京保卫战等等等。这些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相关的历史著作或影视剧也有多如牛毛,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朝这些事儿》这本书能够异军突起,引领潮流,火遍大江南北。
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明朝这些事儿》立足于人,注重人性的品读和刻画描写,用人来展现历史,演绎历史,还原历史。比如北京保卫战中精忠报国的于谦,抗倭援朝战争中骄横悍勇的李如松等等,放大了一个人的作为人的一面,凸显了人性的光辉。这里推荐大家读一下易中天的《品人录》,也是侧重对历史人物人性的挖掘品读,跟《明朝这些事儿》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全书所有历史事件人物,依据官方正规史料,比一般历史小说的历史性要严谨。
《明朝这些事儿》这本书虽然语言风趣幽默甚至不乏恶搞,但全部事件人物大都依据正史记载如:《明实录》、《明史》等,也就是说,不管形式多新颖,不管如何搞笑,事儿和人都是有依据的。用作者的话说:搞笑只是他自己,是写作手法。有一些没有正史记录或者记录模糊的事件,比如建文帝下落之谜,作者也会依据现有的史料,在合理的范围内给出了严谨而符合逻辑的历史推论(详见《万国来朝》朱棣篇之最后的秘密)。这一点跟《三国演义》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知道《三国演义》虽号称三分真七分假,其实大部分内容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大都是罗贯中移花接木,自己瞎编的,从古至今不知误导了多少人。
三是《明朝这些事儿》介于历史和小说之间,尺度把握的刚好,通俗易懂,游刃有余。
我认为《明朝这些事儿》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或者说当年最大的买点就在于,作者把枯燥乏味的严肃历史文献,进行了一次回炉锻炼,提取梳理成了语言幽默风趣,行文酣畅淋漓,内容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小说,光是这一点,就足以值得推崇,对得起过千万的销量。试问在当今这个节奏快速的时代,普通人谁还想花大把时间,一字一句的从满是文言文、生僻字的历史中去找寻真正的历史呢。
(图文无关)
正所谓“一旦拿起,很难放下”。我本人当年第一次看这本书,就是被其轻松幽默的语言打动,原来历史也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也可以读的不费吹灰之力,以至于经常挑灯夜战,一看一整晚。
我当年曾一直思考过一个问题,这也是多年来这本书的粉丝们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那就是《明朝这些事儿》到算不算历史。
你说它不算吧,《明朝》全书的全部事件人物都有史料记载或者被考证出处,都有文献资料可查,换句话说,这本书里写的大部分的事儿和人都有史料依据,基本上没有杜撰和虚构。我曾经考证过书中的大量人物及历史事件在正史中的描述,严谨客观的讲,除了作者主观意向上的偏差外,总体上出入不大。作者确实是在用修史书的态度去查证去写的。
但你说如果它算历史吧,又似乎不太对,书里有人物塑造、有情节、有想法、有环境,它明明就是个小说题材。可以说这本书是小说里最有历史基础的,史学著作里最精彩有趣的,所以要下个定义非常难,姑且称《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比较严肃的历史题材小说吧。
正因为《明朝这些事儿》这本书兼具了历史和小说两种特点,所以使得原本枯燥无味历史人物经过小说笔法的加工,一下就跃然纸上,深入人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原来皇帝也很无奈,小人物也能留名青史,太监也有远大理想,名臣有时候也挣黑钱,佞臣也不乏清正廉洁之辈,朝堂之上也能打群架,坏人不是一开始就坏,好人也没好的那么彻底,忠臣也会犯浑,奸臣有时也有良知。
这里值得我们思考东西有很多,在此只讨论一个,人是个什么东西,如何定义人。《明朝这些事儿》中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是简单粗暴的脸谱化的。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情感的整体,怎么可能用好人或坏人来单纯定义?而十几年前甚至现在,我们的历史老师,告诉我们的往往是:签订了丧权辱国条约的就是卖国贼,镇压农民起义的就是刽子手,几十年不上朝的就是昏君,玩个蛐蛐就是误国,一个人用一句话就可盖棺定论,实在是荒谬!
我们回到《明朝这些事儿》这本书本身,这本书的内容,我不想说太多,因为我说的远没有自己看的过瘾,从作者着墨最多的角度来看,第一册《洪武大帝》应该是全书最精彩,最有想象力的章节。除此之外,我本人最喜欢的是万历三大征之壬辰抗倭援朝战役,这一段历史,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分别对中日朝三国的史料进行考证对比,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恐怕明朝时期的中日之战也不会被大众熟知。
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虽然《明朝那些事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让作者当年明月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了中国合法收入最多的公职人员,公务员中的首富,但书中的一些硬伤也是比较明显的。这些硬伤大都是作者的主观意识偏差,并不是“创作技术”上的失误,比如对明英宗朱祁镇的评价过于片面温和(不理解),比如忽略了甚至丑化了嘉靖中兴重臣张璁的贡献(很不理解),还有因为某种优越感作祟贬低丑化日本战国时代(几十个村长打架?)等等,但这些并不影响《明朝那些事儿》成为一本非常好的历史读物。毕竟它不是一部严肃的历史书籍。
在这本书之后,国内一度兴起了诸如《秦朝那些事儿》、《汉朝那些事儿》、《隋朝那些事儿》、《宋朝那些事儿》等一大批蹭热度的“那些事儿”系列。也激发了相当多的一群人对明朝历史的热爱和讨论,形成了一股明朝热,这些都跟这本书有相当大的关系,可见其影响力之大,所以作为一本非学术性的入门级休闲历史小说,能够引起大家对明代历史的兴趣,激发人们学史读史的热潮,就已经足够了。
(图文无关)
最后想简单聊聊《明朝这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我曾一度怀疑当年明月是个老干部,否则怎么能把官场厚黑文化写的这么详细透彻。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明朝官场的明争暗斗,告诉读着什么是官场中的“混”和“做人”,把明朝官场百态展现的一览无余,简直就是明朝版的《官场现形记》。但是,当看了他的资料后,我恍然大悟!
我依稀记那是年,《明朝那些事儿》在天涯社区一边连载一边发行,作者当年明月还是顺德海关的一名公务员,而到年全书完结时,他摇身一变,被提拔到了海关总署。最近十年来,得到最多的关于他的消息是,不断的被重用提拔,从海关总署到环保部再到挂职县副县长一路平步青云,到现在的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的处长,40岁的年纪,从地方到中央,从普通公务员到经济大省的国家干部,这其中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是值得人们去揣摩的。你说他不是高手,真是连鬼都不信,所以也能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明朝那些事儿》中官场争斗的描写那么深刻透彻、入木三分了,他其实就是在写中国式的官场文化啊。
所以我个人还是建议看一下这本书的,因为书中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送给还有理想的你们:“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一个叫理想。”
但我不愿意再去多了解他的一切,因为当作家当年明月成为了如今的官僚石悦,我们不知道是否还能看到那样亲切畅快的文字,像一泓清泉流过我们的心田。在《明朝那些事儿》连载的后期,有出版商给他算过账,劝他停止网络连载,直接出版,否则他将损失至少七位数的版税收入,而他拒绝了,坚持进行网络连载,好多人不明白为什么。
我也曾一度纳闷儿,他是跟钱有仇还是怎么,但是当我读到《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我发现了这个终极的答案,这个答案是对这本书,这本可能是他唯一写过的书,也是对他自己的一个回答。
成功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附录:
《明朝那些事儿》经典语录摘抄
1.暴力也许解决不了问题,但是可以解决你。
2.对一个人而言,他最厌恶的,往往就是自己最擅长的。
3.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4.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5.所谓道德与公理,只有在实力相等的情况下,才能拿出来讨论。
6.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
7.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是强大的。
8.悲剧的开端,往往也是荣耀的起点。
9.正义和公道或许会迟到,却绝不会旷课。
10.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一个叫理想。
11.有时候,屈辱地活着,比悲壮地死去更需要勇气。
12.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13.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利斗争才是真的。
14.不要以为渺小的,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
15.说起“忽悠”这个词,近几年极为流行。有一次我跟人聊天,说起这个词,突然想起若有一天,此词冲出东北,走向世界,用英文该怎么解释,随即有人发言,应该是cheat(欺骗)。
我想了一下,觉得似乎对,但不应该这么简单,毕竟如此传神的词,应该有一个传神的翻译。苦思冥想之后,我找到了一个比较恰当的翻译:hereandthere。
16.不知死而死,是谓无知;知死而死,是谓无畏。
17.申时行的这封密信,属于机密公文,按常理,除了皇帝,别人是看不见的。可是在几天后的一次例行公文处理中,万历将批好的文件转交内阁,结果不留神,把这封密信也放了进去。
这就好比拍好了照片存电脑,又把电脑拿出去给人修,是个要命的事。(这段经典)
18.坏人拍马屁死为了做坏事,好人拍马屁死为了干实事。
19.所谓有水平就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出别人想不出的方法。匹夫之勇人人皆有,但问题摆在眼前,能否处理好,就要看能力了。
20.无耻的人读过书后,往往会变得更加无耻。
21.外交,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方法,但它还有另外一个通俗的解释—用最礼貌的方式,说出最肮脏的话。
22.他只有两样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23.一个人可以影响多数人与暂时,也可以影响少数人于永远,但无法影响多数人于永远。
26.纯粹和执着,也是有区别的。所谓执着,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而纯粹,是见了棺材,也不掉泪。
27.失败算不了什么,希望的丧失才是最大的痛苦。
28.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此一瞬已是永恒。
29.万历这辈子罢过很多人的官,但这一次,是最为成功的。因为他只罢掉了一个六品主事,却换回一个明代最伟大的戏曲家,赚大发了。
二十八岁落榜后,汤显祖开始写戏。三十岁的时候,写出了《紫箫记》;三十八岁,写出了《紫钗记》。四十二岁被赶到广东,七年后京察,又被狠狠地折腾了一回,索性回了老家。
来回倒腾几十年,一无所获。在极度苦闷之中,四十九岁的汤显祖回顾了自己戏剧化的一生,用悲凉而美艳的辞藻写下了他所有的梦想和追求,是为《还魂记》,后人又称《牡丹亭》
30.城中数千百姓,无一人逃亡,准备迎敌。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想起黄道周,想起后来的卢象升,想起这帮顽固不化的人,正如电影《集结号》里,在得知战友战死的消息后,男主角叹息一声的那句台词.
〖老八区教导队出来的,有一个算一个,都他妈死心眼。〗
黄道周和孙承宗应该不是教导队出来的,但确实是死心眼。
这种死心眼,在历史中的专用称谓,叫做——气节。
31.所谓气节这样东西,平日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也经常被当做大棒来打别人,但真正的气节总是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而在这种时候,坚持气节的下场往往不会是鲜花和掌声。
32.他(李如松)不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更谈不上知书达理。他桀骜不驯、待人粗鲁,但这些丝毫无损于他的成就与功勋。因为他是一个军人,一个智勇双全、顽强无畏的军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击败了敌人,保卫了国家,在我看来,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他虽是武将,却并非粗人,因为在整理关于他的史料时,我发现了他的诗句: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四百年华已过,纵马驰骋之背影,依稀可见。
文中配图摄影师:
PauloMarceloMartins
Alex
Magda
ManuelJoseph
老梁谈翟鸿燊刘一秒:揭秘伪国学大师
原来这些成语都是出自《易经》!
浅谈居家风水:10条有用的居家风水知识帮你改善居家环境
火神山和雷神山:命名真的有那么多含义吗
《龙岭迷窟》解密(二):陈瞎子给胡八一的平安符是什么意思
何事秋风悲画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junzhulun.com/gcwsp/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