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南潘湖宗祠承载着黄氏欧阳氏的人文历

前祀黄氏后祀欧阳氏

历史评价:明尚书葵峰黄光升撰欧阳詹故宅碑记曰“闽自唐欧阳詹始举甲第进士,文章卓然,声名籍著,为世所重,后有慕詹者继以仕进;能文者必言欧阳公詹,而能学者必言黄公仁颖”。

《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潘湖翁状元黄仁颖撰曰“文章腾於江淮首登龙榜,声名达於京师身到凤池。理学家朱熹撰潘湖欧阳詹故宅对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潘湖八世孙尚书黄光升撰曰:行周文德青天白日,甲第儒业昭华史书。潘湖九世孙金墩文山开族祖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撰曰:甲第当年龙虎榜,湖山千古薜萝情。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撰曰:“詹为闽文祖,后贤者皆其属孙;詹为闽文宗,后贤者皆其弟子”。

位于潘湖村南面的鄱湖宗祠,建筑面积平方米,砖石门墙,红琉瓦顶,中门大开,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式建筑。祠堂的大门匾额,书有“鄱湖宗祠”四个金字。“潘湖古村名,祠堂名是取自地名。两边门联则书“江夏传芳扬祖德,金墩衍派振家声”,一对联道出了潘湖黄氏的来源。

历史评价:明尚书葵峰黄光升撰欧阳詹故宅碑记曰“闽自唐欧阳詹始举甲第进士,文章卓然,声名籍著,为世所重,后有慕詹者继以仕进;能文者必言欧阳公詹,而能学者必言黄公仁颖”。

池店镇

(一)池店村

池店村包括池店、皂坑、曾坑、田洋、砌坑5个自然村。

街路名

旧街

山体名

桂船山、欧祠山、对面山

水体名

六里波、金鸡南渠、九十九溪大浦

住居点地名

谢厝、大厝内、三落、八房、顶三房、下三房、顶四房、下四房

人工建筑地名

兴济亭、印度教“舞王”雕像

名胜古迹地名

李氏宗祠与李五故居

(二)大洲村

大洲村有顶乡、下乡、尾厝、徐宫、宫路等角落。

(三)华洲村

水体名

九洲、东沟、西沟、普尾

(四)新店村

新店包括小下浯、古坑两个自然村。

街路名

雁东、雁西

山体名

龙头岩、雁塔山

住居点地名

下厝坑、九房五房、顶花丘、下花丘、盛发、万盛铺行

人工建筑地名

高山亭

(五)赤塘村

赤塘村包括赤塘、高厝两个自然村。

街路名

南路、北路

住居点地名

高厝、陈厝

(六)溪头村

住居点地名

顶角、下角

(七)御辇村

御辇村包括下辇、御赐桥两个自然村

街路名

中街、官路

山体名

狮山、观音山、臭头山、南山、崎山

水体名

淹嘴(池塘)、田洋

住居点地名

棋盘、盈利、塔兜、宅内、里厝、金城

人工建筑地名

御赐桥

(八)清濛村

街路名

清濛坪、古官路

山体名

尖山、崎山

水体名

浦沟溪

住居点地名

后头张、顶街、郑厝

人工建筑地名

清龙寺、清濛宫、清濛桥

(九)钱头村

山体名

留府墓山

住居点地名

桥头、厝头、中厝、观下、过壁埕、祠堂口、蔗埔埕、尾厝、谢厝、许厝、郭厝

人工建筑地名

状元吴鲁故居

(十)潘湖村

潘湖包括潘湖、欧厝、田洋、东库、湖口、桥头6个自然村。

街路名

光升路、凤翔路、仁颖路、锡衮路、行周街、天麟街、湖口街

山体名

狮山(峰山)、狮埔山、大面山、八洋、芳山、文山

水体名

浦沟、沿江、车圳沟、欧塘浦、田洋潭、东库、卿相溪、欧潭

住居点地名

东库、典当、欧墓口、欧埔、开阳公小宗、潘湖宗祠口

人工建筑地名

恭肃堂、文简堂、仁颖书院、潘湖宗祠、欧阳詹故宅、黄中堂锡衮读书处潘湖塔、资福院文化中心

(十一)霞美村

霞美村包括霞里、金墩、新村3个自然村。

住居点地名

东头、西头、金墩、新村

人工建筑地名

朵莲寺

(十二)古福村

古福村为单独1个自然村。

住居点地名

尾厝、胡厝、宫尾、井脚

(十三)洋茂村

洋茂包括洋茂、村头两个自然村。

洋茂

街路名

顶街、下街

住居点地名

糖埔、宫口

村头

住居点地名

大埕、井脚、欧仔、隔壁、洪厝、刘厝、厝头

(十四)茂厝村

茂厝村为单独一自然村。

山体名

虎岗山、崎下

住居点地名

西头、下厝、黄厝、引顶、后头、西墘、许山头、东村

(十五)屿崆村

屿崆村包括屿崆、仕尾、上钞3个自然村。

(十六)营边村

人工建筑地名

营边大桥

(十七)柴塔村

(十八)仕春村

仕春村包括仕春、冷水井两个自然村。

街路名

店口街、徐公店

山体名

虎山、豹山、象山、猪母泉山、土地石山、窦厝墓山

水体名

冷水井、沟流口

住居点地名

仕春、尾厝、顶厝、朱厝、沟流口新村、下巷、后落、新桥陈

(十九)东山村

东山村包括东山、西宅两个自然村。

山体名

东山

水体名

猫狸埭

住居点地名

亭尾街、卢厝、田下、高尾头、后亭、西宅

(二十)溜石村

山体名

山顶

住居点地名

刺桐新村、下尾、顶新厝、店仔口、庙口埔、后新厝、前门口、车尾下

人工建筑地名

江上塔

(二十一)霞福村

人工建筑地名

宏船和尚纪念堂

(二十二)浯潭村

住居点地名

后坑、下底

(二十三)唐厝村

唐厝村包括唐厝、前山两个自然村。

山体名

顶后山、下后山

水体名

潭墘

住居点地名

下新屋、顶埔、树脚尾、三房、尾厝、大厝埕、糖埔

(二十四)旧埔村

旧埔村包括旧埔、过田、后岭、新埔4个自然村。

山体名

猪母山、虎山、豹山、黄厝山

——原载《晋江县地名志》池店卷

宗祠内,中厅轩廊明亮,前殿厅堂正中央挂着黑底金字匾额,上书“金墩衍派”,两边墙上挂满了许多匾额,民国间有黄锡衮“大学士匾”、黄光升黄凤翔的尚书匾及榜眼匾、光禄大夫匾、太子少保匾、正治上卿匾、尚书允敬承匾、卿相扬祖武匾;文革后仅有“奉政大夫”、“奉直大夫”、“教谕”、“成均掌教”、“贡元”等,都彰显着黄氏历代人才辈出的辉煌历史。

“这座宗祠的前殿是黄氏先祖,后殿则供奉有欧阳氏先祖的牌位,包括欧阳詹和他儿子欧阳秬。”黄先生领着记者走进鄱湖宗祠的后殿,只见屋门上嵌有“欧阳詹故宅”字样的石匾。殿内有神龛、供桌,屋檐上高挂“进士”匾额,旁边挂有对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这副对联,是宋代朱熹为纪念欧阳詹的“不二祠”所撰。周围的墙上挂满了欧阳詹的画像、生平简介、族谱摘录等。

鄱湖宗祠原为欧阳府第

“鄱湖宗祠,始建于宋天圣二年(年),原欧阳府第改建为欧阳宗祠,规模宏大,乃晋南宗祠之冠。明万历四十二年(年),吾祖接管外祖物业,集资重修前殿祀奉我宗列祖,后殿祀欧阳外祖,故易名鄱湖宗祠迨至清乾隆九年(年)拆卸遵旧制而鼎新。”《鄱湖宗祠重建志》的这段记录,道出了黄氏与欧阳氏之间的关系。

原来,隋时欧阳氏入垦肇基潘湖,仁颖书院南唐至明清“环湖四十余家,弦诵相闻,宾兴不乏,第几三十人”的潘湖欧阳氏却不断迁至外地。金墩黄氏于元代迁入,年,黄权(少名亨字本经号天麟金墩谱黄千二元配洪氏偕子黄凤少名洲先居泉郡熙春铺仕曹巷)因娶欧阳馥英为妻,遂结两姓之亲,黄权也成了潘湖黄氏的开基祖。

“欧阳氏族谱上有记载:‘元末明初,洪武二年己酉遭乌蜂之变,始由潘湖分散。’这是说元末明初的时候,欧阳氏族遭受‘乌蜂之变’,以致难以在潘湖安居立足,所以向外迁徙了。”黄先生介绍说,后来,由于潘湖没有欧阳氏居住了,黄氏裔孙不忍外祖失祀,而将宗祠分成前后两殿,分别祭祀两姓先祖。“一直到现在,我们每年到了祭祖的时候,先是祭祀过黄氏本家内祖后,接着祭祀欧阳氏外祖。”

“鄱湖”二字

是为纪念鄱阳湖

“在决定一殿祀奉两先祖后,不论是用黄氏宗祠还是欧阳氏宗祠都不合适,所以就按照地名而定,易名鄱湖宗祠。鄱湖是潘湖的古地名。”黄先生介绍说,据史料记载,潘湖村落在东晋元帝大兴年间(约年)就已经形成。潘湖村的古今地理环境变化很大,一千年前的潘湖就在海边。

最早为潘氏所居故名潘湖,隋末唐初,江西文士欧阳韶游学武荣州(泉州旧称),泛舟沿江而下,至泉州湾向西凹入之处,见此间山明水秀,似如故乡鄱阳湖一般佳丽,遂隐居于此,外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做“欧宅”。唐建中年间(-年),欧阳氏人口渐多,而其他姓氏逐渐迁移外地,欧阳氏将其居住的村落命名“鄱湖”,并将村前的内海也取名称“鄱湖”,以此纪念故乡的鄱阳湖。唐贞元八年(年),欧阳韶六世孙欧阳詹登上龙虎榜,开闽中甲第先河,荣耀之至,村名被雅称为“金湖”,而外乡人则唤“欧湖”。村前内海平静如湖,村后有山如狮状,村名还有“狮湖”、“湖山”之称世称“潘湖”。

《故明刑部尚书荣禄大夫太子少保谥恭肃黄公墓志铭》

明赐榜眼及第国子监祭酒族年侄黄凤翔顿首拜撰文

明赐榜眼及第翰林院侍讲姻晚生李廷机顿首拜篆额

明赐进士会魁翰林院编修族年孙黄汝良顿首拜书丹

少保公殁子乔栋乔植乔棠襄事请铭曰先父有言知我者莫如吾金墩祭酒黄止庵先生呜呼盖余何忍铭哉公乃潘湖金墩黄氏初祖元处士天麟讳权八世孙也名德为世所宗其先莆阳黄石金墩人也四传为高祖讳永字长治号祖兴尝寓居永春儒林里金墩曾祖讳昶宣德举人府照磨迨公之祖父讳晟运司经历始复回晋江潘湖临漳里第公之父讳绶万载教谕皇恩浩瀚四代俱诰赠尚书母曰吴氏配留氏王氏以上四代俱赠夫人仲弟光庆季弟光霁盖余弱冠时喜文交于潘湖临漳而师于公为余族伯讳光升字明举号葵峰少就学于潘湖仁颖书院明嘉靖戊子荐于乡越年已丑联捷进士宦游四方历官至正治上卿侍经筵官资政大夫刑部尚书余以公幸会潘湖临漳里第公既殁况乎质行百貌之相贤也初授长兴令理烦治剧纪纲肃然吏民惮公严明莫敢隐蔽瑶赋为之一清薄书于余暇则延诸隽士为校艺讲业斌斌多兴起者居五年以治行冠于两浙嘉靖乙未秋奉圣书征是冬拜刑科给事中丙申遭母丧归庚子免丧还朝复补兵科时信州柄国内臣互诋公昌言大臣宜和衷共济而各分町畦日寻戈战非所以尊朝廷定国是信州衔之甲辰晋浙江布政司参议广东按察司副使四川布政司左参政广东按察使公居官皆累阀积资若循阶而登少跹躐处所至率懋声迹在浙时董水利力排众议修筑捍海塘改竣诸暨泌湖蓄泄会萧四邑诸水籍不苦甘旱涝民迄于今德之广东职巡视海道兼管市舶诸奸猾无得渔猎其间夷民均利军兴赖以饶给征得夷税十减其六而课入库银却加倍增公密授俞都督大猷方略伏兵海岛连战大挫之庚申晋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公激荐士侄选将俞大猷石邦宪安大朝等属以兵事戒侦候密按伏诸苗闻风瓦解矣事闻帝嘉公功赐宝镪文绮召入工部寻进南户部尚书严嵩窃柄政以贿成诸督抚无能徒手保位者光升自疏议外绝不为私交时光升著廉名且有督木抚苗功嵩亦采舆论以艰钜相畀意不能无望也公所戡定经略咸倬著绩效而华亭徐文贞雅相重籍公清德以风亦颇从旁推毂嘉靖壬戌改刑部尚书公慨念郡国刑狱率多冤滥由长吏不奉宣德意乃疏陈六事曰重检覆之官严诬告之罪权轻重之情详有词之讼审惩奸匿之端省于证之累疏入上嘉纳下所司焉给事中沈公束以建言遂特命释归中外快之通政司参议胡朝臣坐蔗缮司时事永戌非其罪也公力为昭雪竟得辞世宗皇帝英毅独断法官谳上词多手自裁决或持旨诘责廷臣凛凛公据经引律原情所委曲平停良亦有独苦谳杨选严世蕃海瑞三狱一为杨选失城案公审理蓟辽总督侍郎杨选因失城守坐死罪特旨杨妻流放二千里二为严嵩不法案公审理御史弹欬严嵩之子严世蕃在其母丧期内仍放任纵淫并严嵩父子不法事世宗罢严嵩相位上诏令逮捕严世蕃下狱问斩三为海瑞直谏案嘉靖丙寅户部主事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疏帝怒诏命下狱论死华亭徐公力救海瑞公则把海瑞上疏拟子骂父律以轻其罪留狱中营护海瑞甚力直帝崩穆宗即位奏释海瑞出于狱公赋性刚毅生平论学以考亭为主重实而摈玄虚故其祉身居官咸确有榘矱筮仕四十余载未尝以寸楮尺帛濡迹权门奉赐外家无它赢食不重味衣不袭帛里居约饬宗族屏绝纷嚣日惟焚香著书讫讫终其身弗懈云公归家后居乡谦退郡国守相时造谒与言国家大计及其平日历官厝履以为常晚与缙绅耆宿为洛杜之游品茶称道而不乱闭门自重有行周仁颖之风孔朱之范甲第当年龙虎榜湖山千古薜萝情公居官清介廉明不事田宅子孙至无以为衣食居家杜门以经史为业入乡贤祠我渡曰文靖厅旋马居守上世之蔽庐清献夜焚香动遵先民之遗矩盖实录也明武宗正德丁卯年十一月十五日卯时生明神宗万历丙戌丁亥年九月初七日亥时卒于临漳里第寿八十有一闽抚按官为请恤典于朝公季子乔棠方仕为光禄署正亦陈情以请圣上下其疏礼部礼官言公熏德纯懿为国名臣于令甲宜从优恤上谕之赐公祭葬赠荣禄大夫太子少保谥恭肃盖恤典册隆备焉先是公治圹于邑铁灶山之原遣其子乔栋诸业已遵治命赐公所为志藏诸幽矣配留氏王氏俱封一品夫人子三长乔栋次乔植季乔棠神宗特遣福建左布政使陈冯孜造坟安葬孙五长曰煇曰烨曰燧曰琰曰燧系之历南北户刑两部荐登入座恪修职业茂著声猷乡邦倚重为典刑部京都朝野推其风节奄临躬穸良用灵伤祭坛载殒用彰殊渥尔灵不昧性质端雅贤惠维颖制科蜚英琐兰誉望夙孚于藩臬增猷益著于乡里郡闾荐跻八方出树殿邦之绩称入朝折狱之良倚重于朝廷至潘湖临漳乡间林壑赐环未及易箦人俄闻者硕云亡雅望深重维念叔配之宜偕宁祀仪之并建幽灵铭曰曳履声高北斗边苍生雅望属林泉衡门总似悬车日华表俄鹜化鹤年满箧诗书遗旧业九重纶鋍勒新阡典型旧宿今何在一奠生刍祗惘然黄公任重职繁履薄临遑恤其瘁孝廉勤慈清德以风肃然持躬咸勤职谁与公贵予实贵之公实诲之兹惟之窆穹而巍俾益奋金墩之鹤飞

襄事孤子乔栋乔植乔棠泣血稽头期服孙煇烨燧琰炷稽首同勒石

《故皇明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南京礼部尚书谥文简黄公墓志铭》

赐进士第荣禄大夫柱国太子少保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内阁学士年期族侄黄汝良撰文

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致仕年家眷姻晚生李廷机篆盖

赐进士及第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兼掌尚书事年家晚生史继偕书丹

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十二月十一日南京礼部尚书仪庭黄公卒于郡城南文山铺里第闽抚按官为请恤典于朝公长子淳中方仕为柳州知府亦陈情以请圣上下其疏礼部礼官言公熏德纯懿素有清望钦赐四辞征召三命秩宗于令甲宜从优恤上谕之于是赐公祭葬赠太子太保天启初谥文简盖恤典册隆备焉先是公治圹于邑虎头山半壑南麓之原帝请余撰铭为之圹志遣其长子淳中经业已遵治命赐公所为志藏诸幽矣黄淳中奏称补给三代诰命曾祖廷文祖继宗应赠南京礼部尚书曾祖母郑氏林氏祖母丘氏世氏王氏母薛氏应赠夫人各给诰命奉圣旨补给公兄弟有三长兄凤梧号狮山仲兄凤翊号岐山皆世氏夫人生公讳凤翔字鸣周晚号止庵王氏夫人出顷复贻黄生书曰先仪庭公溺于学问子史诗书无不涉及公讳凤翔继宗季子公耋年寓居东郊田头亭置园于虎头山之南纵广五亩池园二亩半田二亩于小斋之下生明世宗嘉靖巳亥年十二月十一日未时卒明万历甲寅年十二月十四日丑时天启初谥文简寿七十有六南京刑部尚书晋江仪庭黄公卒于郡城南文山铺里第闽抚按官为请恤典于朝公季子质中方仕为内阁中书亦陈情以请圣上下其疏礼部礼官言公熏德纯懿为国名臣于令甲宜从优恤上谕之追根溯源笃信于亲苦心追寻终获其果于是明隆庆初尝复之莆田黄石金墩黄庙见其金墩谱系详明本支并其迁徙甚兴嘱其家赐冠带茶酒馈易之生平夙志也顾不肖孤辈遏佚前人之光弗一表著不孝之罪其奚所逃兹将丐名世大笔勒铭于神道之碑以诏来许愿足于状之黄生汝良不敢辞状公讳凤翔少名凤翥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泉郡文山铺开族祖嘉靖辛酉四名经魁隆庆戌辰年罗万化榜赐进士及第榜眼历官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三十龄前就学于潘湖仁颖书院致仕后为购东郊山庐田池七亩半隐居著书隆庆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教习内书堂辑前史宦官行事可为鉴戒者令诵习之世宗实录成进修撰万历五年张居正夺情杖诸谏者凤翔不平诵言于朝编纂章奏尽载诸谏疏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时方较刻十三经注疏凤翔言顷陛下去贞观政要进讲礼经甚善陛下读曾子论孝曰敬父母遗体则当思珍护圣躬诵学记言学然后知不足则当思缉熙圣学察月令篇以四时敷政法天行健则可见圣治之当勤励绎世子篇陈保傅之教齿学之仪则可见皇储之当早建豫教疏入报闻寻擢礼部右侍郎洮河告警抗疏言多事之秋陛下宜屏游宴亲政事以实图安攘为今大计惟用人理财二端宋臣有言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邹元标直声劲节铨司特拟召用其他建言迁谪如潘士藻孙如法亦拟量移而疏皆中寝士气日摧言路日塞平居只怀禄养交临难孰肯捐躯为国家尽力哉昔宋艺祖欲积缣二百万易辽人首太宗移内藏上供物为用兵养士之资今户部岁进二十万初非旧额积成常供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窃见都城寺观丹碧荧煌梵刹之供奉斋醮之祈禳何一不糜内帑与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于孑遗之赤子帝不能用廷臣争建储久未得命帝谕阁臣以明春举行大学士王家屏出语礼部凤翔与尚书于慎行左侍郎李长春以册立仪上帝怒俱夺俸意复变凤翔又疏争不报遂请告去二十年礼部左侍郎韩世能去张一桂未任而卒复起凤翔代之寻改吏部拜南京礼部尚书以养母故疏乞养亲归神宗以黄凤翔素有清望不许再请许之明万历二十二年十月公复起任故官南京礼部尚书以亲老复疏力辞以新衔在籍调用公事母至孝其应命屡辞并以养母故最后母以寿终而公年且六十执丧哀毁不异少壮以养亲归再起故官力以亲老辞久之母卒遂不出赠太子少保以子润中贵晋阶资德大夫复以孙昱贵累赠荣禄大夫其榜眼坊与潘湖临漳族伯少保恭肃公尚书坊俱在阳义铺丽正门内年崖刻欧阳书院四个大字为榜眼公所书耄年寓居田头亭之南东郊山庐著有田亭草诗集七卷嘉靖大政类编四卷嘉靖大政编年纪二卷泉州府志二十四卷黄仪庭二十卷谷阳诗集五卷公年方六十自营永宅匾其棹楔曰止庵构山庐其麓自为记之营茔诗侈式司马为石廓王孙羸坐亦太薄我营坟贲冢东山阿马髭新封专半壑生身叼列瀛洲仙百岁应归华表鹤肥牛亭部我何求四贤画像终落漠聊种白杨播繁荫胜日招朋浮大酌纵然世事改沧桑樵儿牧女任踯躅在官在家以至衰老子史诗书靡不涉阅要必终其卷帙审其条贯钩其正谬删其重复每读一书辄有论著为人平易忠厚而狷介不设道学之名而体道学之实粗饭果腹革鞘纳足苍衫称身屋宇不事装饰一生溺于学问为文深淳尔雅诸胜碑记题咏无不涉腊公子八长淳中次正中季质中四浤中薛氏夫人恭懿出五瀚中六润中七灏中李氏夫人出八琦中侧室张氏孺人出及卒上讣闻神宗未及览复有旨起为南京礼部尚书明万历四十五年帝知黄凤翔殁有旨如例予赐公祭二坛仍加一坛造坟安葬茔域二坊钦赐祭葬坊三坊俱在三十七都虎头山南麓田头穴坐癸丁丑未向天启初谥文简

襄事孝男淳中正中质中浤中瀚中润中灏中琦中稽首泣血

黄仁颖

  黄仁颖(—年),字福佑,一字幼卫,别字仁达,号潘湖翁,五代人;祖籍三山莆阳(今莆田涵江黄巷),迁居晋江潘湖,为潘湖人。

  黄仁颖是唐朝御史黄滔(—年)之孙。其父黄珦(-年),字玉卿,官大理评事;母二夫人欧阳氏。有弟仁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滔》)

  状元及第

  黄仁颖家居潘湖,幼敏慧好学,善诗文。少年时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时常登上狮山甲第亭攻读。

  五代·后梁·贞明三年(年)春闱,陈逖、黄仁颖通过会试;贞明四年(年),陈逖中状元,黄仁颖进士科落第。后唐·同光三年乙酉(年),黄仁颖以明经学究会试第一,后唐·天成二年丁亥(年)登状元(该科取进士23人)。

  清·徐松《登科记考·第25卷》载:“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天成二年,进士二十三人:黄仁颖,状元,见《玉芝堂谈荟》。知贡举:礼部侍郎裴皞。按仁颖于梁·贞明中学究及第,至是年复登进士第。”

  《太平广记·卷·草木2·异木》抄录宋·徐铉《稽神录·第5卷·登第皂荚》曰:

  “泉州文宣王庙,庭宇严峻,学校之盛,冠于藩府。庭中有皂荚树,每州人将登第,则生一荚,以为常矣。

  梁·贞明中,忽然生一荚有半,人莫谕其意。乃其年,州人陈逖进士及第,黄仁颖学究及第。仁颖耻之,复应进士举。

  至同光中,旧生半荚之所,复生全荚。其年,仁颖及第。

  后数年,庙为火焚。其年,闽自称尊号,不复贡士,遂至于今。

  出《稽神录》。”

  入仕

  黄仁颖荣登状元衣锦还乡月余,又赶回后唐京都洛阳参加吏部试。初授编撰、校书郎。

  其时,后唐正处于方镇叛乱、中原扳荡时代。李嗣源在河南洛阳称帝,为明宗;闻黄仁颖名,在丞相冯道荐辟下,特召入洛阳凤阁辅助,随即赐为护銮学士。然李嗣源一介武夫,目不识丁,枢密使安重也识字不多,章奏常读不通,明宗无奈,只得设置端明殿学士,黄仁颖首当其最佳人选。

  黄仁颖清廉俭朴,一生信奉欧阳詹的文章德业,深得明宗赏识,也为朝臣所敬重,先后历迪功郎、四门学正。然遭宰相安重排挤,被贬为内阁中书舍人。

  长兴四年(年),明宗病殁;十二月,闵帝?李从厚即位;翌年四月,李从厚义子李从珂发动兵变,攻进京城洛阳,夺取帝位,为未帝。黄仁颖迁主客郎中,累官至端明殿掌院学士,负责通读和协助处理奏章。

  后唐·清泰三年(年),未帝李从珂废;石敬瑭立,为后晋·高祖,建号天福元年;黄仁颖依旧官。

黄仁颖在京都为官10年,素性清俭,门无私谒。

  辞归潘湖欧厝里

  后晋·天福二年(年)十二月,黄仁颖见朝政无所建言,便辞官归晋江潘湖欧厝里隐居。

  北宋·建隆三年(年)十一月,黄仁颖卒于家,享年62岁。南唐主·李煜赏其才,赐谥“文杰”。其裔以欧阳为氏。

  著有《黄状元文集》5卷。诗作《新都行》载于《中华姓氏诗选·黄氏卷》:“缥渺空中丝,朦胧道傍树。翻兹时间吹,惹彼花上露。悠扬丝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计脱缠绵天长春日暮。”

  北宋·大观四年(年),潘湖乡人为祀以“不二争第一”、“文章德业双馨”的黄仁颖,里人欧阳珣率欧阳族人鸩资倡建潘湖仁颖书院,以志前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珣》、《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仁颖书院》)

黄锡衮

  黄锡衮(年—年),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谥文僖,明末清初·晋江潘湖人;明·天启元年(年)生,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年)五月卒。

  有《皇清·特进光禄大夫、东阁大学士、赠太傅、谥文僖、潘湖叟黄公墓志铭》,为“清·赐进士、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姻晚生李光地顿首拜撰文,前乡荐中式举人、中宪大夫、广东高州知府、族年弟黄志美顿首拜篆额,清·赐进士、翰林侍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眷妹夫富鸿基顿首拜书丹。”“襄事孤子芳琮、钟源、芳环泣血稽头,期服孙志夏、志商、志周稽首同勒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黄志美、富鸿基》)

  《泉州府志》、《晋江县志》有载。潘湖湖口黄锡衮《家谱》有《传》。

  身世

  黄锡衮属糊口尚德天伦房,初祖、元处士赠征仕郎天麟黄权之12世孙。曾祖金湖黄一鲁(滨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一鲁》),祖(魁南),父振宇(明南)。

  黄锡衮《潘湖黄氏家传总序》曰:

  “潘湖去郡城十里许,东依吟啸,西倚大桥,夹九十九溪之水,舟驶波浅;北有一山,连蜷如狮,谓之狮山。欧阳先祖聚于欧岭欧祠山之趾,名曰潘湖欧厝,后渐随湖畔南移。

  吾初祖处士权公,宋未元初由莆阳黄石之金墩经安平而来,徙潘湖苦梨坑黄厝。明·洪武二年(年),即移至欧厝,遂继外祖之业也。

  自唐·常观察(常衮)倡学吾乡,欧阳詹首应其选,贤哲延生,代不乏人,先圣之泽,历久无躬,后之学者,举业其中,实无负于潘湖邹鲁之乡望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

  祖上崇儒重道,教养并举,农耕课教,大有行周(欧阳詹字行周)、仁颖师儒之风,办塾馆修书院,不减金粟之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仁颖》)

  (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倭患》),征役追迫,曾祖一鲁公从父母与伯叔日休、日习同迁白鹤山麓,以避倭追呼之急,自是居外,占晴课雨,望杏瞻蒲。曾祖以武科登贤书,又殉于外,虽欲祭祀,然况有谱中失志,后世难免有无数典忘之讥。

  祖魁南,千户世袭,孝行甚嘉,诚能无改父之志,积善行仁孝,不倦生平泯艰角喁喁,然与欧湖口(简曰“糊口”)房族人为伍,邻里爱重者。

  于是天以善报,父振宇自漳郡南靖嵌下金墩山俗呼金山归籍,祖上玉桂丹青,探花荣也;众谓祖德余香之传耳。与族人汶汶交游,绝无间言,长有序,朋友有信,持躬自是。乡人敬之至、尊之至也,预知其能,克昌厥后矣。

  祖虽力农,然性能嗜,遇士人而起,悉心儒学,敬课诸子孙,而勤学敦书,朝夕端笃,早暮弗遑,壮志弥坚,老不倦宜乎。寿亭遐龄年钓渭,诗曰:‘俾尔昌而炽,学能寿而富,’有如斯夫也。无奈寓居南安白叶,地薄人稀,子孙三代单丁过世,皆南安产也。遂以南安之‘南’为祖之名(即滨南、魁南、明南)记之。然曾祖一鲁武出白鹤,乡人鲜晓。潘湖世有所谓华庑高官者,乃仁颖、光升、凤翔三公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升、黄凤翔》)

  曾祖滨南公出金湖,寄居白鹤发愤敦书,武进一甲探花,鹤立鸡群;祖父魁南公千户世袭,嗣父明南公旋自返乡至余。

  余稍长,即入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后出家复拜于梨洲(黄宗羲,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宁波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皇恩在上,厚赐于余,余幸以报国也。嗣是胞弟明衮年幼多病乎,得神医幸而存也;次弟命衮则留事父母,微憾者不及曾祖一见耳,然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金湖源深流远矣,彻府安石,祖、子、孙三世皆进士,而权号天麟公七、八、九世裔孙光升、凤翔、一鲁,文武巍科,蝉联三桂,显于皇明。今家馨传之,以垂永徽巍俾益奋,日孝于行,以光大先祖之遗规,志所欲酬,郁为虹绯,缵缨辈出,达之家扉。

  吾祖潘湖之黄,出自三山(福州)、莆阳(莆田)金墩望族,乃平海军佥判府公派下,《谱》创自中外有声刑部尚书大宗伯光升公。余栖息之暇,纂辑权公天麟下派诸裔,搜罗故实续成焉,谋兹族人,将锲以示后,而属十二世孙锡衮顿首拜撰《序》其端。”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公讳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其先晋江潘湖人。初祖处士天麟,讳权公十二世孙也。”

  “曾祖滨南,武出南安白叶乡杏塘;配霞美油园陈氏。祖魁南,配陈君紫峰(陈琛)曾孙女。父明南,妣徐公以任妹。四代皆以公贵,妣皆一品夫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琛》)

  黄锡衮直系:1世元处士、赠徵仕郎天麟黄权(宋教授黄近次子)→→2世黄仕龙→→3世黄福字均玉→→4世黄长逊→→5世黄真赐→→6世黄尚德→→7世黄天伦→→8世黄日章→→9世黄一鲁(滨南)→→10世黄(魁南)→→11世黄振宇(明南)→→12世黄锡衮。

  就学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公幼颖异,七龄能诗,善属文;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习经史百家,靡不废览,劬学自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仁颖书院》)

  黄锡衮七岁能诗,日诵千言。早岁母徐氏以俪授以书,辄念不忘;父黄振宇授以语,应答如响。

就学于郡城南潘湖仁颖书院糊口乡塾(其祖父黄魁南是仁颖书院山长),受知于房师汤晴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后离家拜教于梨洲(黄宗羲)。

  也曾就学于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院”,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院》)

  20岁弱冠为诸生,治学严谨,俭约厚道,风节高峻,诗翰清美,素有名望。

  明末·广西思恩府推官巡抚

  明·崇祯十二年(年)19岁,与族亲黄志美同中“钟垣榜”举人(会元)。崇祯十三年庚辰(年)20岁,与本邑霞行张潜夫同中“魏藻德榜”,联捷三甲第十五名进士。授广西巡抚,因忤马士英乱政,弃官隐读于南宁武鸣县夏黄村起凤山(又名凤凰山)东峰。今黄锡衮崖书“朝阳鸣凤”犹存;起凤山西峰合云岩临江钓台巨石上,刻有黄锡衮和黄燝的唱和诗。崇祯十七年甲申(年),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后清兵入关,黄锡衮因世乱归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0·选举志·进士·明》:“崇祯十三年庚辰魏藻德榜……黄锡衮,国朝(清)历官兵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明?崇祯庚辰进士,授广西巡抚。因忤马士英乱政,遂弃官隐读于武鸣起凤山,世乱归里。”

  入清为宦

  入清,顺治五年(年)黄锡衮复选庶吉士,授弘文院检讨;顺治八年(年)进翰林院编修,受命典试江南,授修撰;顺治九年(年)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晋通奉大夫;顺治九年(年)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晋通奉大夫);顺治十一年(年),授弘文院侍读学士,建言撰修太祖、太宗圣训被采纳。顺治十二年乙未(年)秋丁父忧,归故里守制,3年后起复原官;顺治十五年(年)丁母忧回籍;顺治十八年辛丑(年)春服除,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后历任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大清定鼎,复选庶吉士,授检讨。进编修,擢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累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

  康熙元年(年),黄锡衮迁礼部右侍郎;康熙五年(年)晋刑部左侍郎,致力整饬纲纪,澄清吏治。康熙六年(年)五月,以兵部左侍郎署兵部事,授通议大夫;康熙八年(年),奉诏清刑狱;又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帝主政于朝,逮捕“结党专擅,勿思悛改”的顾命大臣鳌拜。康熙九年庚戌(年)十月入阁,参与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充经筵讲官;《世祖实录》总裁官。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以兵部左侍郎掌兵部事。”

  “康熙八年夏旱,奉诏清刑狱、释系囚,多所平反。”

  “清·康熙间任兵部左侍郎,因密助圣祖主政于朝,深受圣祖倚重。”

  “康熙九年庚戌十月入阁,参与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时初设日讲官,入直,寻充经筵讲官,票拟或未当不轻论执,每于谈笑间婉言曲喻,其间调和匡救、保护善类有力焉。与修世祖实录,充总裁官。”

  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

  康熙十年(年)二月,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康熙十三年(年)二月,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进柱国太傅。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十年二月,世祖亲试习国书翰林,锡衮列上等,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书成赐银币鞍马。”

  “康熙十三年二月,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重修太宗实录,成,进柱国太傅。”

  康熙十二年(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叛清;康熙十三年(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不久,定南王·尚之信也在广东反清;史称“三藩叛乱”。黄锡衮出为兵部右侍郎署兵部尚书事,率军经略抵御参与叛乱的耿精忠等部。因克振军威,平寇有功,有旨复召入阁,寻解兵部事,任直讲筵官,其它兼官如故。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平抚‘三藩’,荣绩素著。”

康熙十九年(年)八月,黄锡衮赞襄机务,参知政事。此时“三藩之乱”基本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也暂告平息,清廷首议用兵台湾,但朝廷和地方出现剧烈争议,黄锡衮积极主张出兵收复台湾。

康熙廿年(年)七月,内阁学士李光地奏保施琅带兵征台,黄锡衮力赞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施琅》)

  康熙廿二年(年)年底,台湾初定,朝廷出现弃留之争。黄锡衮竭力支持施琅“设官镇守”之议。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台湾初定,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廷议未决,有谓宜迁其人、弃其地者。上问阁臣,锡衮言:‘台湾孤悬海外,屏蔽闽疆,弃其地迁其人,恐为外国所据,应如琅议。’上韪之。”

  辞归

  康熙卅八年己卯(年)十月,黄锡衮以老谢事,疏辞归里。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十月,加五级,以老谢事,疏辞归里。得旨准,以大学士衔致仕回籍,钦赐御匾‘卿相扬祖武’。

  与平素有德于郡,民之疾苦当如救焚,士民德之;继先圣之业,教养并举,儒风毓秀,无负邹鲁之乡。锡衮公位至极品,清俭师儒,慎勤敏练,宣力有年,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

  帝准特遣兵部尚书、浙江秀水杜臻驰驿护送黄锡衮归里。”

  “家席王宫浮桥笋溪金湖卿相东阁,余荫园林亭馆甲于郡中。黄公俭约,自奉寒素。”

  “公谨奉训旨,益清慎。”

  卒于家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年)五月,黄锡衮卒于家,年八十七。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明熹宗?天启辛酉年七月廿九卯时生,清圣祖?康熙丁亥年五月廿日巳时卒于家,时年八十有七。事闻,辍朝相祭,赐谥文僖。

  墓在紫帽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为圹二,坐乾山巽向观音叠座穴。”

  “著有《金湖白叶黄武烈记》、《金墩黄府集传》、《肇盛炳朱诗集》、《潘湖叟起凤隐读集》、《黄大学士文集》十卷,藏于家。”

  此外,还有《黄肇盛诗集》、《金湖灵鹫纪闻》、《兵法要则》、《潘湖鸣凤集传》等。

  其他

  黄锡衮之妻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妹;子三。一妹嫁内阁学士富鸿基。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配柔顺,福建总督姚启圣妹,诰封正一品卫国夫人。一妹适内阁学士富君鸿基。”

  “配姚氏夫人,有贤淑行,能以勤俭佐家政,公官内外自奉俭约,夫人率之也。故公无内顾忧,得以安其廉。”

  “弟明衮、昙衮,笃爱有加。弟殁,抚其遗孤若己出。”

  “嫡子三:芳琮,聘广东按察使杨高翔妹;继孙氏,娶举人按察佥事孙胤骥女;芳环,娶南安白叶陕西总兵林忠女。

  孙三:长孙儒士志夏,聘安溪榕村李卿相(李光地)长女;次孙志商,聘南安金坑代州通判王宗岱长女讳掌娘;季孙志周,未聘。俱芳琮出。”

  评价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在位施惠政,尚清议,气节高雅,澡德浴身,器识老成,倚毗良殷。举贤才,振纲目,定国是,正人心,下念民生,力课吏材,劳绩茂著。”

  “呜呼!公生于贵胄甲第故里,略韬忠勤,恪恭不渝,孚于圣主,信于同朝,书之史册,光耀无穷,公何憾乎!”

  “铭曰:闽疆惟尔,阁臣宗麟(黄锡衮字宗麟);内弟忧庵(姚启圣字忧庵),妹夫琢公(施琅字琢公)。参赞机务,施备宿卫;平抚三藩,枢幄韬略;荐启征台,珠联璧合。文武国器,忠贞报国,益罄忠诚。斯人已去,其魂尚存。纳窀肃雍,铁灶坝头;青龙白虎,左右护卫;朱雀玄武,遥相呼应。灵气永固,谓公还魂;英彦辈出,朝拜有情,秀在后昆。”

《故皇清特进光禄大夫东阁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衔谥文僖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清赐进士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姻晚生李光地顿首拜撰文

前乡荐中式举人中宪大夫广东高州知府族年弟黄志美顿首拜篆额

清赐进士翰林侍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眷妹夫富鸿基顿首拜书丹

公讳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其先晋江潘湖人初祖处士天麟讳权公十二世孙也公幼颖异七龄能诗善属文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习经史百家靡不废览劬学自厉明崇祯庚辰进士授广西巡抚因忤马士英乱政遂弃官隐读于武鸣起凤山世乱归里大清定鼎复选庶吉士授检讨进编修擢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以兵部左侍郎掌兵部事康熙八年夏旱奉诏清刑狱释系囚多所平反清康熙间任兵部左侍郎因密助圣祖主政于朝深受圣祖倚重康熙九年庚戌十月入阁参与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时初设日讲官入直寻充经筵讲官票拟或未当不轻论执每於谈笑间婉言曲喻其间调和匡救保护善类有力焉与修世祖实录充总裁官十年二月世祖亲试习国书翰林锡衮列上等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书成赐银币鞍马平抚三藩荣绩素著康熙十三年二月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重修太宗实录成进柱国太傅台湾初定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廷议未决有谓宜迁其人弃其地者上问阁臣锡衮言台湾孤悬海外屏蔽闽疆弃其地恐为外国所据迁其人应如琅议上韪之在位施惠政尚清议气节高雅澡德浴身器识老成倚毗良殷以有惠政举贤才振纲目定国是正人心下念民生力课吏材劳绩茂著黄锡衮居官洁剔奸氅抻势指顾旬日间大有功德侃侃所建白多切时弊在朝官居相国克笃臣谊才猷练达勤于职守品行端庄位至极品所得俸禄常之接济族人及寒贫之士平生也不接受馈赠为官于廷不忘布衣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十月加五级以老谢事疏辞归里得旨准以大学士衔致仕回籍钦赐御匾卿相扬祖武与平素有德于郡民之疾苦当如救焚士民德之继先圣之业教养并举儒风毓秀无负邹鲁之乡锡衮公位至极品清俭师儒慎勤敏练宣力有年前进士出身广西思恩府推官巡抚因忤马士英乱政遂弃官起凤山隐读与黄燝吟诗相唱和世乱归潘湖里故东阁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衔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著有金湖白叶黄武烈记金墩黄府集传肇盛炳朱诗集潘湖叟起凤隐读集黄大学士文集十卷藏于家弟明衮昙衮笃爱有加弟殁抚其遗孤若己出家席王宫浮桥笋溪金湖卿相东阁余荫园林亭馆甲于郡中黄公俭约自奉寒素嫡子三芳琮聘广东按察使杨高翔妹继普角孙胤骐江南学政钟源娶举人按察佥事孙胤骥女芳环娶南安白叶陕西总兵林忠孙三长孙儒士志夏聘安溪榕村李卿相长女次孙志商聘南安金坑代州通判王宗岱长女讳掌娘季孙志周未聘俱芳琮出公谨奉训旨益清慎呜呼公生于贵胄甲第故里略韬忠勤恪恭不渝孚于圣主信于同朝书之史册光耀无穷公何憾乎曾祖滨南武出南安白叶配霞美油园陈氏祖魁南配陈君紫峰曾孙女父明南妣徐公以任妹四代皆以公贵妣皆一品夫人配姚氏夫人有贤淑行能以勤俭佐家政公官内外自奉俭约夫人率之也故公无内顾忧得以安其廉帝准特遣兵部尚书浙江秀水杜臻驰驿护送黄锡衮归里明熹宗天启辛酉年七月廿九卯时生清圣祖康熙丁亥年五月廿日巳时卒于家时年八十有七事闻辍朝相祭赐谥文僖在紫帽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配柔顺福建总督姚启圣妹诰封正一品卫国夫人一妹适内阁学士富君鸿基为圹二坐乾山巽向观音叠座穴铭曰闽疆惟尔纳窀肃雍铁灶坝头潘湖鸣凤集传金湖白叶黄武士记潘湖叟金墩黄府集传潘湖叟起凤隐读集肇盛炳朱诗集黄大学士文集十卷阁臣宗麟内弟忧庵妹夫琢公荐启征台文武国器珠联璧合参赞机务施备宿卫益罄忠诚平抚三藩枢幄韬略忠贞报国斯人已去其魂尚存青龙白虎左右护卫朱雀玄武遥相呼应灵气永固谓公还魂英彦辈出朝拜有情秀在后昆

襄事孤子芳琮钟源芳环泣血稽头期服孙志夏志商志周稽首同勒石

鄱湖宗祠(一祠联黄氏、欧阳氏两姓)

  鄱湖宗祠,位于晋江市池店镇西南部潘湖村。

  “鄱湖”乃潘湖古村名。各族氏的祠堂一般都会在大门匾额上开宗明义地标明所属的姓氏,但鄱湖宗祠欧阳氏、黄氏两姓合一,宗祠名取自地名。

  欧阳氏肇基潘湖

  据明·曾衍谅重编《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潘湖》等资料可知:

  潘湖环湖百余里,在泉郡南门外西南十里许。

  潘湖村落约形成于东晋·大兴(—年)年间。斯时因永嘉之乱,中原动荡,衣冠名族逃难入闽中,沿江河湖海边沿而卜居。时潘湖尚在海边,率先来此垦殖者潘姓,故名;后又有陈、林、郑等姓,别称此地为“浮屠宅”。“浮屠”即梵语“佛”之意。

  隋末唐初,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鄱阳县文士欧阳韶(欧阳伯善)游学武荣州(泉州旧称,治所在今南安丰州),泛舟沿江而下,至泉州湾向西凹入之处,见此间山明水秀,宛如故乡鄱阳湖一般佳丽,遂隐居于此筑庐而居,初命其地曰“欧宅”。

  及至唐·建中(-年)间,欧阳氏居者渐繁,而潘及诸姓式微,村名渐被“鄱湖”所取代,村前内海也取名“鄱湖”,以此纪念故乡鄱阳湖。

  欧阳韶6世孙欧阳詹诞生于潘湖,迨唐·贞元八年(年),欧阳詹一举首登龙虎榜,开闽中科第先河;继而7世孙、欧阳詹之三子欧阳秬亦于开成二年(年)进士及第,故村雅称曰“金湖”,而外乡人则唤“欧湖”。此外,族人也纷纷把巷、道、塘、湖、山等冠上“欧”字为名,如今,潘湖村内还有古地名欧厝、欧湖、欧巷、欧塘、欧石……村前内海平静如湖,村后有山如狮状,村名还有“狮湖”、“湖山”之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欧阳秬》)

  唐、宋时,潘湖属晋江县登嬴里辖。宋、元以后,潘湖由于泥沙的冲积,渐成沙洲,这里湖面平平整整,又有“平湖”之名。明、清属晋江县三十五都。

  唐、宋乃至元代,潘湖欧阳氏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闽书》载:“潘湖环湖百余里,沿湖而居,唐、宋时弦诵相闻,科第不乏,擢第者几三十。”除欧阳詹、欧阳秬外,《族谱》中载录的还如:唐代欧阳征、欧阳衍、欧阳謩、欧阳埴、欧阳偃、欧阳復等;宋代欧阳璟、欧阳玑、欧阳震、欧阳识、欧阳宣、欧阳琰、欧阳寅等;元代欧阳至等。

  欧阳、黄两姓更迭

  据明·曾衍谅重编《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潘湖》和《晋江黄氏通书》等载:莆田军城金墩处士、赠徵仕郎黄权(—年),少名亨,字本经,又字秀卿,号天麟,行千二,年轻饱学,有志尚,元·大德十年(年)偕子黄凤(原配洪氏所生,少名洲,字仕凤,号潘山,晚号十四)来官泉郡蒙古学教授。致政后,慕欧阳詹故里“鄱湖”(欧厝)之盛名,泰定五年戊辰(即天顺元年,年)春三月遂寄寓于泉郡城南潘湖。越年,经文友伐柯为媒,黄权入赘潘湖欧阳氏,妻欧阳仪长女欧阳馥英,生子仕龙、仕虎。因欧阳家世代称,其家乏人,即承其物业,籍隶阳图四甲。卒葬晋江廿四都布金院后教授山。

  明代之前,潘湖欧阳氏桂兰辈出,簪缨相继,一派繁荣,但传至明初欧阳仪这一代,却突然举族搬迁外地,留下一个大谜团。《泉州欧阳氏族谱》有载:“元末明兴,洪武二年己酉(年)遭乌蜂之变,始由潘湖分散。”该《族谱》亦载:欧阳仪之8子在逃难后,分处泉州府城及其所属的晋江、南安、同安各县,还有漳州府所属的龙溪等县城乡。至今潘湖已无欧阳氏族人了。

  欧阳仪之婿黄权留居潘湖,并没有随迁。其子也没有随女方姓欧阳,而姓黄,自此黄氏子孙于此繁衍生息,蔚为潘湖金墩黄氏一族;黄权成为潘湖黄氏的开基祖。潘湖也是台湾黄氏金墩派的祖地,今台湾有数万人;海外侨胞众多,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地。

  欧阳氏举族迁离潘湖的原因

  关于欧阳氏举族迁离潘湖的原因,有多种说法:

  ①《族谱》所记是“乌蜂之变”,以致难以在潘湖安居立足,如前述。有人认为这是假托之辞,因为入赘欧阳门的黄氏先祖黄权并没有一起迁离避难,后来还蔚为望族。

  ②潘湖村内口口相传下来的说法是,欧阳族人不少人在元朝当官,如欧阳至曾任元代知县。明朝建立后,为避朝廷迫害,欧阳氏一族才举族避祸离去。但这一说法同样令人费解,因为泉州有族人在元朝当官的氏姓很多,为何仅欧阳氏要举族避祸?

  ③又说与欧阳平章案有关。

  明·洪武二年(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要铲除原籍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的欧阳平章一族。欧阳平章早年随徐寿辉起兵反元,元灭后,久与朱元璋相抗拒。洪武初,天下既定,朱元璋视平章为叛民,将其族列入另册。

  潘湖欧阳氏确与江西吉安的欧阳氏有一定族亲关系。潘湖欧阳氏肇基始祖欧阳伯善即来自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而南唐·潘湖欧厝人欧阳郴曾赴吉州当推官,并在那定居,他的曾嗣孙就是鼎鼎大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但是,潘湖欧阳氏是否牵涉欧阳平章案,则于史无征。

  何况,朱元璋是出了名的铁血之君,对待政敌向来不忌惮“诛九族”,依理欧阳家的女婿黄权也应一道避祸才对,然而为什么黄权会安心定居潘湖,这也给后世学者留下不解之谜。

  黄氏族贤

  黄光升(—年),字明举,号葵峰,明·潘湖垵边临漳人,父黄绶。嘉靖七年(年)举人,嘉靖八年(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隆庆四年(年)致仕,回归故里潘湖垵边。晚年著书立说于南安葵山董埔。万历十四年(年)卒,赐祭葬,赠太子少保,谥恭肃。子乔栋,以荫授临安知府。(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黄凤翔(—年),少名凤翥,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祖籍潘湖,生于泉州城内熙春铺市曹巷黄宅。嘉靖四十年(年)举人,隆庆二年(年)榜眼及第,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以养亲归。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年)卒于泉州府城,年七十六,墓在泉州东郊田头亭下路虎头山南麓。天启初赐谥文简。(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黄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明末清初·潘湖人,属湖口尚德天伦房,为黄权之12世孙,曾祖金湖黄守魁(滨南),祖父仁颖书院山长黄魁南,父黄振宇(明南)。明·崇祯十二年(年)举人,崇祯十三年(年)联第会元、三甲第十五名进士,授广西巡抚,不赴。入清,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康熙廿五年(年)以老谢事归里。康熙四十六年(年)五月卒于家,年八十七,诰赠太子太傅、柱国光禄大夫,谥文僖,赐祭葬。墓在晋江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锡衮》)

  黄立本(—1年),字克学,号金湖,清·台湾淡水艋岬金湖人,祖籍泉州城南三十五都潘湖湖口。黄立本是湖口长房黄志夏子,黄芳琮孙,黄锡衮曾孙。恩贡生,历官台北府学训导、大兴顺天府同知,康熙六十一年(年)任台湾知府,雍正二年(年)以中宪大夫致仕在籍调用。乾隆四十五年卒于台,寿八十五;茔在台湾淡水艋岬忠山之原。(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立本》)

  此外,还如明代举人、学博黄凯、宁波同知黄鹏江;清初洪濑金墩进士黄士藻、举人黄绳武、福州府教授黄寅亮、黄朝珪等。

  宗祠规制

  鄱湖宗祠始建于何时无考,应为明代,为黄氏宗祠。后来,由于潘湖已没有欧阳氏居住,黄氏裔孙不忍外祖失祀,而将宗祠分成前、后两殿,分别祭祀两姓先祖。

  鄱湖宗祠位于潘湖村南面,建筑面积平方米,共四落,隐匿在潘湖村的小巷民房之间。从外观看来,砖石门墙,红色琉璃瓦顶,凹形门路,中门大开,是典型的闽南式建筑。

  大门匾额上书“鄱湖宗祠”四个金字。门联:“江夏传芳扬祖德,金墩衍派振家声。”

  前殿三落,奉祀黄氏本家列祖列宗。厅堂轩廊明亮,正中央挂着的黑底金字匾额“金墩衍派”,两边墙上挂满许多匾额,有“奉直大夫”、“奉政大夫”、“教谕”、“成均掌教”、“贡元”等。

  后殿一落,供奉外祖欧阳氏先祖牌位,包括欧阳詹及其子欧阳秬,是欧阳詹故居纪念堂。屋门上嵌有“欧阳詹故宅”字样的石匾。殿内有神龛、供桌,屋檐上高挂“进士”匾额,旁边挂有南宋·朱熹为纪念欧阳詹的“不二祠”所撰楹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周围的墙上挂满欧阳詹画像、生平简介、族谱摘录等。

  每年金墩黄氏潘湖祭祖时,会先奏大乐,执事班齐,披红,然后先在主殿祭祀黄氏内祖,接着到后殿祭祀外祖欧阳氏,两边都要进宣祝文。既忆本姓先祖,又思亲家外祖,实属罕见。

历史评价:明尚书葵峰黄光升撰欧阳詹故宅碑记曰“闽自唐欧阳詹始举甲第进士,文章卓然,声名籍著,为世所重,后有慕詹者继以仕进;能文者必言欧阳公詹,而能学者必言黄公仁颖”。

《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潘湖翁状元黄仁颖撰曰“文章腾於江淮首登龙榜,声名达於京师身到凤池。理学家朱熹撰潘湖欧阳詹故宅对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潘湖八世孙尚书黄光升撰曰:行周文德青天白日,甲第儒业昭华史书。潘湖九世孙金墩文山开族祖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撰曰:甲第当年龙虎榜,湖山千古薜萝情。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撰曰:“詹为闽文祖,后贤者皆其属孙;詹为闽文宗,后贤者皆其弟子”。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比较好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kjunzhulun.com/gcwxgyy/193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