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传说故事淡竹叶的故事
相传,东汉建安十九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朝中权势日甚。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发兵征讨曹操。
先锋张飞兵马刚到城边,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郃相遇。张郃明知不是对手,便筑寨拒敌。张飞急攻不下就令军士在阵前叫骂。张郃依旧不予理睬,坚守不战。眼看已对峙数月,直急得张飞火冒三丈,口舌生疮,众兵士也多烦躁不安,急火攻心。
诸葛亮闻知后,急派人送来五十瓮佳酿,并如此这般地嘱咐张飞依计行事。“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用,划拳行令,自己更是把瓮狂饮。
张郃登高眺望,恶狠狠地骂道:
“张飞这厮欺我太甚!”传令当夜趁张飞醉酒时下山劫营,结果遭到张飞埋伏,大败而逃。原来,张飞使的是一条诱敌之计,他们白天在阵前喝的不是什么佳酿美酒,而是一种汤药——淡竹叶水。这是诸葛亮专为张飞和众军士们泻火除烦的药汤。既诱可张郃上当,又可为张飞和众军士们解火治病。
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叶,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林下及沟边阴湿处。夏季末抽花穗前采割,晒干备用。具有清热除烦、利尿的功效,可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等症。民间验方颇多,如治口舌生疮,可采用鲜淡竹叶煎汤当茶饮有良效;夏日消暑也可用淡竹叶适量水煎,作凉茶饮用。
淡竹叶
竹叶,竹衣,地竹,淡竹米,林下竹,山竹叶,竹叶心,竹叶麦冬,山鸡米,迷身草,竹叶门冬青,
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可升可降,阳中之阴。
清热除烦。
本品体轻气薄,辛能散郁,甘能缓脾,淡能清心,寒能清热,以清利为主,是清心除烦、引热下行的要品。
1.清热除烦:用于一切热病后烦热口渴、或心烦不寐、或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痛等证,常与石膏、麦冬、芦根等同用。
2.生津利尿:用于癌症病人口干烦渴,口舌生疮,尿赤,尿频,尿急,排尿时尿道痛,低热,合并肝胆炎症,黄疸等症。可与车前子、灯心草等同用。
竹叶、淡竹叶、竹叶卷心,皆可用治热病之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诸症,但各有侧重。热病烦热口渴较重,可用竹叶;烦热而小便不利较为突出,可用淡竹叶;温病神昏谵语,则应选用竹叶卷心。
1.配荷梗:竹叶体轻气薄,味甘而淡,气寒而凉,轻能走上,辛能散郁,甘能缓脾,凉能清心,寒能清热;荷梗味苦气平,中空体轻,生于水土之下、污秽之中,挺然独立,富有长养生发之气,故能祛暑清热,理气宽胸,升发清阳(升发脾胃之气)。竹叶以清利为主,导热下行,令其从小便而解;荷梗以升清为要,理气宽中,消胀除满,醒脾开胃。二药伍用,一升一降,相互为用,清心火,利小便,祛暑湿,快胸膈,消胀除满,
肝胃增食之力增强。主治:夏日中暑诸证;热性病由卫分转入气分,症见烦热口渴、小便不利等;小儿发热,小便短赤等症;心火下移小肠,症见小便涩痛等。
2.配生石膏:竹叶甘淡性寒,轻浮上达,能解散上焦风热,清心肺之火热,导小肠膀胱湿热下行,清上导下,可升可降;生石膏清泻肺胃火热,除烦止渴。二药合用,辛凉甘寒,清解阳明,清肺胃热,主治肺热咳嗽、气逆不得平卧,口舌生疮,口干口渴等。
3.配竹茹:竹叶甘寒能清心火,利小便,偏于清余留之心火而治心中烦热;竹茹清热化痰,和胃降逆而治呕呃。二药配伍,清热和胃,清上导下,使湿热下行,则诸症得解。主治胃经湿热之泛恶呕吐、心烦、溺少色赤、黄疸等。
4.配木通:竹叶上能直清心火而除烦,下能利小便而渗湿;小通上能通心清肺清降心火,下能泻小肠湿热,通利二便。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泻小肠即泻心火。二药合用,清心利水,寓有治腑以治脏之意,可治心移热于小肠之热盛心烦、口疮舌红、尿赤涩痛、赤白带下等。
5.配陈皮:竹叶甘寒,归肺经,其气味俱清,轻清解上,善清上焦邪热,清肺热,用治肺热咳嗽;陈皮苦温,亦归肺经,能行能降,既能理气.又能燥湿,用治肺气上逆之咳喘。二药配用,一升一降,相辅相成,可用治寒热错杂、肺气上逆之咳喘。
脾胃虚寒及便溏者忌用。
内服:6-12克,入煎剂。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的叶。主产于长江流域至南部各省。
《本经》:"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本草纲目》:"甘,寒,无毒,叶:去烦热,利小便,清心。"
《本草求真》:"大要总属清利之品,合以石膏同治,则能解除胃热,而不致烦渴不止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junzhulun.com/gcwzy/10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