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变革中的乡村街道冯兴镇
以前的房屋仄仄斜斜,高高低低,乱如残棋;街道曲曲弯弯,坑坑洼洼,忽宽忽窄,C形的有,O形的也有,就是找不到一字形的直路;有陌生人进村,愣是走不出,犹如进了迷魂阵,需指引着方能出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
夏天晴几日,被人来回走动的路面,经过暴晒,就起了三指厚的细碎的土面面;一脚下去,土面四溅,鞋里是土,裤腿上也是土;土路如雪一样,印着鸡的爪痕,狗的爪痕,牛的蹄痕,羊的蹄痕……骑自行车的看不到土掩的石块,往往骑着骑着,前轮就突然蹦高,不是一个惊心的趔趄,车子随着扭扭拐拐,就是车子一斜,人车皆被摔倒;最怕的更是刮大风,土借风势,呼天扯地,如滔滔海浪,四泄乱滚;人被土裹挟着,对面看不见人,忙扭脸索头,用衣袖遮脸,一身灰头土脸,眼不敢睁,鼻筒里有土,嘴里也跟着牙碜的直吐;残叶败纸忽上忽下的乱舞,浑遥遥不见了天日;人们恨恨的只骂这风这土这路。
下场雨更是灾害,大人需穿了靴子背着孩子送到学校;也有穿泥机子的,就是一块木板,下面前后钉两块木块,脚放木板上,用绳子扎住鞋子,可以脚不踏泥;年轻的以为身体轻便,雀跃着在路上挑拣踏脚点,一个不小心,脚下滑出半米,吧唧一声,人仰马翻,悻悻的咒骂着泥路带着半身泥爬起;回家的机动三轮,在路上滑的左摆右晃,走不直正路,人瞪眼如铃,手慌乱着握不住方向盘,常常就陷入泥坑;几次猛哄油门,车屁股冒出滚滚黑烟,车轮飞速打滑,仍不能出,就要喊人助推才可以行走;骑自行车的,车就成了累赘,泥塞满了瓦圈,推不动,一手拿着树枝或者棉材秸秆,捣通一翻走两米,捣通一翻走两米,最后急眼了,猫腰抗起,不是人骑车,是车骑了人;就有结婚的,正好赶上了雨后的泥路,婚车进不来泥街,爱惜着新娘子不能踏泥,只能把全村建筑班的竹架连子抗来铺路;最后,一个村里的小伙子好不好订婚,村里有没有一条好路成了优先考虑的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飞速的发展,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重大口号,不但完成了村庄整齐划一的规划,街道也进步到从铺一层石子到全部的街道硬化路面的高标准的现代化。
几乎家家都有了轿车,无论阴晴,都可以一溜烟直开到家门;无论多大的雨,都是进出家门足不沾泥了;结束了进家,首先跺跺脚,或者在石块上左右先把鞋子上的泥刮净的习惯;孩子可以在笔直的平滑的水泥街面上飞速的踏着滑板车玩耍,结婚的可以在宽敞明净的大街上摆下流动的舞台庆典;晚上人们已经不在满足于电视里的娱乐了,都在讲究着养生,纷纷走出家门,年龄大的,在明亮的路灯下,围着街成群结队的散步运动,聊着开心的话题,感叹着国家发展的快速,感谢着党的好政策;年轻的则在文化广场上,随着音响的伴奏,跳着广场舞;往往城里昨夜流行了什么舞曲,今夜农村的广场舞里也开始跳起来了,似乎紧跟城市的前进步伐,实行了无缝连接……
壹点号牧童
转载请注明:http://www.kjunzhulun.com/gcwzy/12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