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们正在把微信定位从冰岛改成鹤岗,但
1
今天想聊一个近几年经常上热搜的地名:
鹤岗。
东北黑龙江省小城市,很偏,很冷。但房价极便宜,便宜得乍听起来像不要钱。
聊这个选题时,同事问我,到底多便宜,4万能买一套吗?
能买,就是得买偏一点,老破小。
她沉默了几秒,“妈耶,我刚治的这一嘴牙都花了4万”。
鹤岗成了网红城市,成了北欧平替,成了北上广深漂泊丽人们心中珍藏的圣城耶路撒冷。
都哭着嚷着,“不想卷了,想去鹤岗”。
在微博上搜“鹤岗”两个字,总刷到有人深夜念叨:
“不焦虑了,起码我现在就能在鹤岗全款买房”。
“好歹我现在也是买得起房子的人了哈哈哈哈哈。”
他们躺在出租屋的床上,对着手机屏幕蓝莹莹的光,只是这么想上一想,心里都能爽一点点,安定一点点,明天再多忍耐一点点。
如心理咨询师崔庆龙在微博上所说,“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用几万块就可以搭建的‘安全基地’”。
它是一剂安慰。
2
我还发现:
鹤岗火了3年了。可3年过去,很少有人真的买房搬去了鹤岗。
查了当地二手房的平均房价,三年过去,也只是从每平米元涨到了元。
这不是一个想象中年轻人挥舞着公积金和存款,蜂拥而至的城市该有的房价涨幅。
我在网上联系了很多“鹤岗信徒”。他们都没去鹤岗。
比如
momo,她在论坛发过一个长长的帖子,抱怨自己的生活,结尾说:“咬牙坚持干几年,希望在这之前,鹤岗的房价别涨……”
但她回复我说:也就是想想,很难说真的去实行,毕竟还要生活。
还有
咸鱼干,查了一堆鹤岗的资料,大呼心动。我采访了她。她是应届生,大吐苦水,抱怨自己在北京的举步维艰。末了,还是说:
“暂时只能想一想,就是不知道一旦现在就开始不工作了,未来会发生什么。”
还有
索菲菲的索,以“幻想自己在鹤岗”为乐。我们接通电话时,是夜里11点,她刚刚结束工作。
“鹤岗只需要活在我的幻想里,让我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是我最终的退路。”
“只要幻想在鹤岗躺一年,我就可以再在北京的坚持一天。”
3
做这个题时,我想起一件小事。
7月,有个朋友去上海附近的一个海边小镇玩,发现那里的房价只要一万一平。环境绝美,可以遛狗,离上海一小时车程。
在群里一说,所有人都惊了。
看了眼公积金账户,天呐,光靠公积金就可以cover掉首付。
一瞬间,真的有即刻下单的冲动。
4个月过去了,没有人下单,甚至没人再提起过。都还在市中心的写字楼里,本本分分打工交房租。
头脑一时发热而已,冷静下来后,还是要考量现实。不去鹤岗,也是这个道理。
去鹤岗意味着什么呢?不只是辞职,买房,搬家,躺平。
它意味着放弃固有的生活,放弃既定的轨迹,退出当下相对适应的竞争机制。
放弃听起来很容易。像是一个摆在明面的逃生出口,逃离当下并不令人满意的生活。
我采访的那些“鹤岗信徒”,没有一个人对自己当下的生活是满意的。甚至没有一个人喜欢北京这个地方。
月薪五千的法学应届生
咸鱼干不满意。她是看了韩国电影《辩护人》才选择学法的,很燃,想学成以后,伸张正义,但事与愿违。月薪五万的互联网大厂产品经理
索菲菲的索不满意。工作早八晚十一,没赶上行业红利期,手里的股权在贬值,晋升遥遥无期。但他们都没逃走。
索菲菲的索甚至有过走的“完美契机”:工作第三年,确诊焦虑症。
惊恐发作的时候,她想过回老家。长春,挺好的。
她辞职,吃了两三个月药,病情控制住了。然后,精神抖擞,重新找工作,进大厂,继续早八晚十一。
我完全能共情她当初的选择。明知道当下的生活出了问题,连健康都在敲警钟,可一旦找到了解决方法,找回了一些掌控感,还是会沿着原有的路径走下去,把生活过下去。
去鹤岗,回长春,都只停留在幻想里。
她最近喜欢看一些九十年代的都市剧,比如《空镜子》。喜欢看女主角住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每天带着饭菜,去工厂上班,下班参加单位的大合唱。
看了会觉得治愈,去想象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就像在东北老家,父母一辈的生活。
我问她,给你机会,你愿意过那种生活吗?
“不愿意,钱少。”
身边的人也是这样。她做了个粗略的样本分析,说,把身边的人分成10份的话,起码有5到6份都是这么过的。
“很痛苦,想躺着发烂,又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又舍不得,只能僵持在当下的状态里。这个绝对是占最多数的”。
她告诉我,她们圈子里管离开互联网行业叫“上岸”。
彼岸一直都在,但很少有人真的往岸上走。
4
于是,他们都只是日复一日,像吃代餐一样,吃幻想中的鹤岗。
他们去看鹤岗当地人的直播,看他们在人民广场跳广场舞,看超市的物价,看他们点什么外卖。
他们幻想自己在鹤岗买了房子后,猫爬架要放在什么位置,请阿姨来做饭要多少钱。
这让我想起自己这几个月以来痴迷的一项“休闲活动”:
在二手房网站上找上海市郊的一室户户型图,对照着户型图,在绘图软件上添加硬装和软装,装修一间幻想中的海边公寓。
画了一间又一间,乐此不疲。
很可笑,是吧。
但我很需要它们。
困在套子里的人需要代餐。对躺平生活的代餐,对冒险生活的代餐,对自己跳不出去的此时此刻的代餐。
我有个做记者的朋友,私人兴趣上,喜欢采访冒险故事。
比如一个本本分分生活了四十年的男人,突然什么都不要了,买一艘船,在海上漂。
采访这个人,她兴奋了好多天。“你敢相信吗,居然有人真的从格子里跳出去了!!!”
再拿我自己打比方。我最近很喜欢读一个36岁的姐姐的私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kjunzhulun.com/gcwdw/12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