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恨放暑假杭州陪读12年爷爷吐槽每天早
刘军连预约 https://m-mip.39.net/czk/mipso_9076175.html杭城进入暑期模式一周,孩子们不是在培训班,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每个有孩子参加暑期培训的家庭,都有一个个不得不说的故事。钱报记者在杭城几个热门培训班门口进行调查发现,几乎每一个给孩子报班的家长回答最多的是这样一句话,“其他孩子都在学,我们不学不行”。这样的抢跑现象,直接导致的就是孩子学习越来越超前,父母们花在培训班上的支出越来越高,安享晚年的老人们不得不再次投身社会,学会新技能,以便为孩子抢跑服务。从艺术类的兴趣班,到学科类的培训班,几乎每一个孩子的“课表”,都有这样一个变化——幼儿园学的是琴棋书画,上了小学开始有了数学英语培训,等到了四五六年级,最多只剩下一个才艺班,其他都变成了学科类培训。培训班“课表”变化的背后,是剧场效应带给家长的一种显性选择。早上七点出门晚上九点到家陪读爷爷抱怨:最恨放暑假记得今年高考第一天,一位头发全白的爷爷说了这样一句话:“送了12年,从小学到高中,再过两天我就要完成任务啦!”这句话,说出了很多“银发一族”的心声。于是在暑假,为孩子帮助抢跑,老人们忙于接送、陪吃,还不得不学会了对于他们来说很新的生存技能——安装打车软件、学会手机支付、点外卖、下载iPad游戏……“现在最恨放暑假!每天早七晚九,实在受不了!”在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一位陪读爷爷向记者吐槽。地点:西湖边青少年活动中心对象:50位等候的家长大厅里都是“银发低头族”工作日早上十点钟,记者在西湖边的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逛了一圈,放眼望去,等在大厅里的几乎都是祖辈的“银发一族”,年轻甚至中年面孔都比较少见。记者向现场50位等候的家长发了一份调查问卷,有几个数据,可以反映出暑假培训班的一些现象。50位家长中,45位都是前来陪读的老人,爷爷(外公)、奶奶(外婆)的人数几乎对半开,只有5位是父母——其中两名是妈妈,一人是全职妈妈,一人是学校老师,假期有空闲;三位爸爸,一人是上班顺路且中午能腾出时间来接,一人是当天正好有空,之前和之后都需要爷爷、奶奶接送,还有一位是年休假,也没打算出去旅游,就负责接送上培训班的两个孩子。在选择出行工具上,仅有一位爸爸当天是开车接送,其余49人都选择了公交车、地铁、电动车,单趟花费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最近的,是住在武林路的姜奶奶,她骑自行车送幼儿园的孙子上画画班,只需要15分钟;最远的是来自下沙的陈大爷,带着外孙女,每天早上七点多出门,先坐地铁,再换公交车,约一个半小时才能赶到少年宫。每天需要送两个及两个以上培训班的家长,有28位,超过一半以上。一位家住杭州大学路的孙大爷告诉记者,儿媳给孙女报了七八个培训班,除去七月底将出去旅游十天外,其他几乎每天都有两三个培训班,最多的一天有四个,早上七点出门,七点半开始第一个游泳班,九点下课,赶去10点开始的阅读班,12点半急急忙忙吃完中饭,再换上装备去芭蕾舞班,晚饭时间宽裕一点,可以抽空做会暑假作业,然后去上晚上六点开始的数学班。“晚上回到家已经九点多了,孩子很累,我身上背着各种学习资料、衣服、水、饭盒……更累。”孙大爷说。在调查中,记者发现,45位前来陪读的老人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既为了方便和孩子爸妈汇报情况,也是为了打发时间,他们大多已经能熟练用
上一篇文章: 最炫民族风卡点心肺复苏按压频率和歌曲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kjunzhulun.com/gcwsp/13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