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漫话武功文漆水河
普集,陇海线上一车站,关中平原一县城。民国25年(年)通车建站,取名“普集”。站名非所在地名,乃“采撷”其东南方向十余里外的“普集街”名。铁路局何以舍近求远,给车站冠之他乡地名?必是八十年前,此地人烟稀少,冷清荒凉,借大堡子名气,聚小车站人气。上世纪六十年代,武功县府乘“大跃进”东风,抓三县合一契机,依依告别老县城,自漆水河谷教稼圣地迁来,车站改名“武功”,县城仍叫“普集”。
普集与普集街,一字之差,相距十里。普集街地处渭水北岸,武功东南一带商贸集散地。普集车站建成后,普集街商贾纷涌而至,于道北安寨扎营,开门市,做生意,买地皮,置房产。这里日渐繁华,形成镇店,“普集烧鸡”名扬关中道,周至、乾县人出远门,多在普集搭车启程。
武功面积小,地名怪,外地人来,一不留神就会误入“歧途”,走进“迷宫”。民间有俗语为证:“大庄不大,小村不小;游凤无凤,河道无河;南仁不在南,北营不在北;武功不在武功,普集不在普集。”
话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邓公南巡讲话后,市场经济春潮涌。一帮四川客商扛着大包小包,来普集西关市场做批发生意。不料,一脚踏进后稷之乡、苏武故里,被三地名“戏弄”,周游邰地一圈。原来,他们在杨陵车站下车,本应搭车去普集。但看见“杨陵---武功镇”的班车,自我推理:车去县城。结果,到了武功镇,才知走错路。为不再犯“路线错误”,有人打开随身携带的陕西地图寻找普集。也许眼花缭乱,目光锁定“普集街”,断定非县城莫属。哪知稀里糊涂包车赶往,又空跑一趟。同伙埋怨,几经周折,天黑总算到达目的地。客商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一碗赵家饸饹下肚,如释重负,异口同声:武功地名真奇怪,来回折腾五十里。
言归正传,普集因车站得名,车站因县城出名。风雨八十余载,中国铁路发展快,六次大提速,上有高铁,中有普快,下有地铁,齐头并进,领跑巨龙。有人问。与铁路零距离的武功县城发展如何,建设怎样?由来众说纷纭,街巷争论不休。
说好的,理由多多。普集通火车,过高铁,东临厂,西接杨陵农业高新示范区,位置优越,西安宝鸡居中,交通四通八达,出门乘车方便,内生动力足,发展潜力大,昔日有武功氮肥、化工、冷库、师范、锅炉厂;今有工业园区、电商基地、猕猴桃产业。老县城虽有“九街十八巷”、“武功八景”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却藏在“深闺”,窝在“坑坑”,位置太偏,难以发展。
“撂杂”的,也很现实。普集变县城,没沾多少铁路的光。南边铁路挡,北边一道坎,地形似半个“倪家锅盔”;坡上虽有平地,盖楼限高;一下暴雨,老街道“灌水”,火车站“看海”。八九十年代,出火车站,广场即夜市,摊位拥挤,烟雾缭绕,像漆水河畔的河滩会。医院门口至转盘路段,商贩成堆,占道经营,垃圾乱扔,喇叭刺耳。后来,医院西邻又出现一个烧炭火,冒黑烟的饮食街。西关市场假货多,沿河路坑坑洼洼,臭水难闻。
毋容置疑,改开四十年,普集有发展,有进步,有变化,但整体落后于毗邻的兴平周至乾县,更被当年的杨陵镇(杨凌公社)甩得远。有人作比较,坦言武功无法超越四邻县,有人回头望,埋怨当年不该挪县城,要挪应该挪到杨陵。一段时间,朋友圈疯传《杨陵,请吞并武功》(杨凌,请吞并武功)一文,点击量十多万,成为网上热议。四邻县中,兴平撤县设市早,隔河金周至,杨陵不用说,说起来都是泪(应是喜泪,儿子过得比老子好)。北岸的彬县改市了,听说乾县眼红了,也争着改市。哎哎,武功武功,可爱的家乡,何日发展成市?后稷苏武翘首以盼,漆水儿女日夜呼唤。
补齐短板,加快发展。短短十年间,令外地人嘲笑的普集,让游子摇头叹息的普集,不甘落后的普集,巧抓机遇绘蓝图,发展征程未止步。以笔者亲眼所见,以普集人真切感受:普集面貌在改,形象在变,活力再现,如同当年建站时的蓬勃气象。不信且看——
交通大发展
过去的普集,从西闸口到东闸口,长不过二里;过了交警十字向东,除了几家单位和冷库,便是庄稼地。那时,在普集居民的眼里,在乡镇,骑车至少半小时。转盘路北,走到卫校、中医院,也就出城了。所谓的城中村,李大村一半靠街,一半连地。岁月悠悠,日出日落,行人车辆多在县城两条辫子街移动。主路少,巷不通,成为制约普集发展的“瓶颈”。
现如今,普集道路多了,路面宽了,街巷数量和长度远远超过老县城的“九街十八巷”。看,冷库向东的普小路,犹如长长的飞机跑道,无坡无弯,宽阔笔直,把县城和驻地企业的距离拉近了,正所谓“军民团结鱼水情,试看天下谁能敌。”苏武大道恰似一道彩虹,展示苏武气概,接高速,通周至,一路好风光,处处新看点。仰视苏武塑像,高大威武,器宇轩昂,立足武功口,侧目望长安,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爱国主义情怀,痛斥今日的港独 分子,也仿佛在迎接高速路上的过往车辆:好客武功欢迎您!
瞧,工业园区已成气候。绿荫成行,厂房林立,钢构、物流、电商云集于此,新开工项目接二连三,拔地而起。巨臂塔吊左转右回,吊起千钧物资,牵挂“两富两美”。越过高架桥,进入主城区。通福广场新,美食城飘香,十字红灯闪,操场绿地毯。“皇嘉”对“华宇”,“苏惠”对公园。小池喷泉高,“盛世”连“北环”。若乘坐新开通的新能源公交,从始发站到终点站,可穿越大半个普集城,欣赏的景点更多。自编“普集八景”,贻笑大方:苏武牧羊望长安,金凤栖落工业园。普小路上风景异,城东开发赛西咸。祥云笼罩体育馆,园林广场舞翩翩,秦声飞扬柳荫下,银鹰翱翔入云端。
城区大扩展
如果说,昔日的县城像根豆芽菜,如今的普集仿佛大蒲扇。老街道保持原貌,城中村重点改造。从去年春天开始,破破烂烂的武功商城拆了,李大村棚户区改造正在进行时;县医院有了新址,乔迁之日为期不远。菜市场迁至育才路段,饮食街退出历史舞台。食客咥面不受影响,地下餐厅欢迎品尝。县城重心上移,发展指向东北。商住楼拔地而起,像竖起的火柴盒,又像潘拉多盒子,大到主体框架,单元楼层,小到客厅抽纸盒,书房墨汁盒、厨房菜盒,抽不完,倒不尽,可谓多彩多姿新生活。“海鏊皇嘉”、“德雅邻居”、“德祐苑”、“邰城郡都”、“龙城”、“瑞云”等小区名字,高大上,文韵深,诗意浓,彰显后稷文化,引领武功时尚。除县委县政府外,多家机关单位搬了上来。公检法楼宇新,国徽高悬,庄严威严,堪称百姓保护伞,吓破黑恶势力胆。“实验”正盖二小,工程快马加鞭。
市容大改观
美丽普集,创卫先行。清晨出门,定能看到“北控”专业团队“洒扫庭除”。特种车辆或低头洒水,或抬头雾化;身着红马甲的环卫人顶风雪,耐高温,工作一丝不苟,地面一尘不染;老式垃圾箱被环保桶代替,临街的旧楼窗、卷闸门,护栏被涂料、油漆刷新。乱七八糟的野广告不见了,烟头不落地,落地被捡起;车辆让人,停车缴费,的哥有了绅士风度。卖菜的大哥不再打游击,进驻新市场了,守法遵规,不敢欺行霸市了,因为“扫黑办”正抓典型哩。更迷人的是,上下街道的法桐国槐银杏树亮化了,每当夜幕降临,小城火树银花,如梦如幻,宛若镶嵌在陇海线上的一颗夜明珠,给人美的视觉与享受。
文化大舞台
过去,普集只有火车站小广场,如今多达三四个,成为市民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好去处。从清晨到傍晚,从火车站广场、转盘路广场,再到公园广场,三五成群、成百的男士女士,有的打拳,有的跳舞,有的歌唱,有的健走,好不惬意。
跳舞永远是女人的专利和最爱。晚饭毕,心急的女人来不及洗碗,撂下碗筷,蹬蹬蹬下楼,融入人群,插进队列,跳它个汗流浃背、曲曲不歇,回家温习数遍,冲个痛快澡,酣然入梦,每逢节日,广场舞比赛了。台上红绸飞舞,台下喝彩不断,掌声迭起。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了,一座现代化的体育馆,坐落在二中后面,趁热打铁,承办省运会武术散打项目,武功名气渐扬。
市民除了运动,还爱看戏。每逢周末,上下广场的槐树下、柳荫下,秦腔自乐班敲起扁鼓,拉起板胡。老人手,唱熟戏,老观众,围一圈。戏不散,人不走,有时还要挽留主角:再来一段《张连卖布》《花亭相会》。县城自乐班不少,不下五六家,最敬佩的莫过于“宇都自乐班”班主邱阿姨,年近八旬,精神矍铄,周周演戏,场场必唱,唱《周仁回府》那段,表情丰富,如泣如诉,声泪俱下,把看戏的老婆感染了,不时抹眼泪。自乐班不收钱,自娱自乐,老人们传承了康海戏曲文化,也给晚年生活增添了乐趣,自在开心,延年益寿。
漫话武功到这里,行文近四千,要说的也说了,没说的闲了再谝。结语三句话:
地球是圆的,站在普集望四方,武功就在地中央;
爱国先爱县,谁不说我家乡好;
撸起袖子加油干,家乡何愁不发展。团结一心拧成绳,武功未来不是梦!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赵伟,笔名漆水河,陕西武功人,生于漆水河畔小村庄,居于陇海线上武功站。热爱故乡,粗通文墨,喜欢杂文散文,人物通讯,作品散见行业报刊及网络平台。往期精彩,敬请浏览——
专稿
杜晓辉作品《望我故乡》研讨交流会在武功县举办(文/张艾)
乡情
走过宝鸡见亲人(文/张寒)
随笔
暑假带娃去北京(文/燕子)
真情
侠者母亲——写在母亲仙逝一周年之际(文/夏力)
真情
我与西北政法大学四十年(文/董少谋)
人物专访
农民文艺学者王文吉(文/谷建瑞)
随笔
弓家大队老碗面——面中天地宽(文/马文国)
乡情
武功古城的前世今生(文/贺波)
特稿
武功书院成功举办年“孝行天下情溢重阳”联谊会(文/田健图/冯继文)
重磅
致《武功书院》全体读者的公开信附:武功书院大事记(文/李彬)
敬请转载请注明:http://www.kjunzhulun.com/gcwxgyy/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