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市体育场这样改,好像更nice
市体育场要改造,已经传说了好几年。期间紧锣密鼓,转又偃旗息鼓、按兵不动,情节总像是一部。
最近又听说,来动静了,这次应该是真的要动了。
老西安土著的心不由得再次有些驿动和期许,期待随着改造的启动实施,带动整个地块及周边街区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市体育场,全名是西安市人民体育场。上世纪90年代末期,曾是西安足球的胜地,也是市民日常健身的热区。随着老城人口密度不断降低和老龄化,体育场也没了往日的热闹。
除了篮球、游泳等体校培训和日常使用外,更多时候充当停车场,以弥补老城区现代城市功能配套上的不足。并较好地解决了周边学校、政府和商场、写字楼白领人群“没地方”停车的烦恼。
作为城市里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间和服务配套,市体育场如何改造,改成什么,才能更好的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满足老城复兴的需求,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作为一个土著路人甲,一直没有看到过公开的方案。坊间相传的几个版本,多数是以群众性体育活动场馆为主,个别有点令人眼亮的方案,则加入了商业赛事开发及商业运营元素和配套方案。
还有没有更有创造力、更有使用效率的方案呢?作为一个不太明白土地规划要求的资深外行,鄙以为这个可以有。
咋整?下面这个方案值得考虑一下,市体育场地块总体可以这样规划设计:中学+市民体育中心+停车场+应急疏散+商务写字楼+公寓……
让我细细表一表原由:
从城市发展的指导要求来分析,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的原则和要求。紧凑城市顾名思义就是不能再“摊大饼”“圆环套圆环”。
从专业角度上讲,紧凑强调的是土地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策略,主张人们居住在更靠近工作地点和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服务设施的地方。紧凑具体体现在功能紧凑、规模紧凑和结构紧凑。
精明增长,核心内容则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就个人理解而言,精明增长更多隐含了依托企业群体、产业群落,实现内生式可持续增长的要求与导向。
这恰恰是多数“摊大饼”和“地产驱动型城市”难以企及的高度。在“五新”发展理念的框架里,紧凑城市、精明增长毫无疑问是新的城市组织方式和更新方式。
从城市功能的层面来分析,学校需要操场,尤其是在空间稀缺的老城内,建设布局一个活动空间充足的学校无疑是从土地约束和成本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学校和公共体育设施在空间配置和使用功能上,是可以高度兼容的,使用时间又是错时可以调配的。
比如,晚间、周末、节假日等时段,学校的体育场馆可以用于市民群众体育活动而又基本不存在时间上的冲突。
停车场是城市尤其是老城区十分缺乏又难以配置的必备公共服务设施。
应急避难场所,这是现代城市基本的配置之一,也是非常难以充足保障的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这四项功能配备,在使用功能上高度重合,也可以高度整合,所以在功能设计上,学校+市民体育中心+停车场+应急避难场是可以共享物理空间的,在空间布局和结构设计上也是可以实现的。
从“人”和“需求”角度来分析,先从“人”的角度看,安全、方便是人的心理需求之一,也是“人”的行为模式和“决策选择”的基础之一,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方便、高效是影响“选择”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举个栗子:白领和工薪阶层是城市社会群体的大多数,上班、下班的同时,顺路送孩子到学校,顺路接孩子放学,顺路送孩子补习、托管,应该是普遍的社会心理和现实需求之一。
同理,顺路在解决方便高效的同时,也解决了职业“安全”问题,比如再也不用担心“送孩子上学迟到了”,“提前走一会儿接孩子放学,别让老板发现扣工钱了”。
哈哈,别笑,城市白领和工薪阶层的生活远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光鲜,更多还是现实生活的苟且与妥协,无聊就去伦敦喂鸽子的都不是一般人。
再从体育锻炼的人群结构看,上健身房撸铁的多是白领,有时间组队踢一场或打一场比赛的多数还是白领,当然大爷大妈时间相对充裕,有一个就近的地方跳个广场舞当然OK。
所以,从这个层面看,教育+体育组合是服务白领、工薪人群很有基础和必要的功能,就近配置商务写字楼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和逻辑。
再从老城有机更新的框架和周期来评估,中国一线城市或者主要大中型城市,经过近30年的快速建设和大拆大建的狂飙突进,已经进入了有机更新周期,无论愿不愿意,承不承认,城市有机更新的命题就摆在每一个大城市面前,无法回避和绕开。抛开更新模式和策略,有机更新的核心问题在于解决好人与城市的关系,或者说解决好人的生命周期与城市生命周期相匹配的问题。
这个世界级问题的解药实际在于通过规划使城市就业创业和生活居住功能有机融合,有效解决好区域人群结构的可持续性自主更新,从而“做活”老城、繁荣城市。
实证表明,大学和产业园区周边的人群结构往往更有活力,平均年龄也更年轻,而且有竞争力的产业和龙头企业,往往能够对优秀人才群体产生强力的吸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高密度的青年人才和企业产业,才是一个城市永葆青春活力的秘密所在。
最后,从西安老城复兴的角度看,东、南、西、北和解放路五大主要街区,市体育场处于北大街、解放路之间,北有“面皮”西安火车站,西有西安优质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资源最密集的西五路—后宰门板块,南邻省政府及东新街—新城广场金融商务区,又与对面革命公园—八办—城墙板块呼应,百步之遥就是重要的地铁1、4号线换乘站—五路口站。
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优质生活配套非常充足,特别是从减缓或对冲老城产业空心化和“中心塌陷”问题而言,配置产业功能和一定体量的商务写字楼+公寓再合适、再贴切不过了。
毕竟,城市终究是给人用的,“不好用”街区和的城市终究缺乏持续的活力与动力,注定逃不过衰落和塌陷。没有人用的体育设施,也终究逃不过成为摆设的“样子货”。
所以,市体育场地块改造应该跳出体育中心的思维惯性和羁绊,按照城市文化商务中心的概念和思路来重新规划设计,通过文教—体育—商务—城市公共空间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组合,无论是从土地使用效率、城市价值,还是老城生命周期、市民生活配套等角度,应该算是一个不算差的设计。
让我们畅想一下未来:
改造投运后,这个街区增加了一所场馆硬件完备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名校教育组合;
周边商务楼里聚集着供职并服务于投资银行、管理咨询、审计和律师事务所、规划设计事务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生物和医学实验室等智力密集型产业的高成长群体,青年人、中年人和孩子们在高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每一个清晨和傍晚,都能方便又顺路的“各得其所”;
工余闲暇和周末的时候,忙碌的人们放松下来充分享受体育场馆的便利服务和对面公园的静谧安宁,还有周边方便的商贸娱乐配套;
“”时段中商务写字楼的人们用智慧为西安建设和国际化不断输出着想象力、创造力和生产力;
衰落中的西安火车站—解放路区域通过产业植入和功能调整逐步重塑出型的城市形态和活力……
呀,是不是画面有点太美,容易沉溺不能自拔……
西安作为古都,有的是积淀与厚重,但是厚重是深厚而贵重的意思,不是死气沉沉的沉重!又有谁敢说老城不能有国际范儿呢?毕竟汉唐风流的长安,当年引领番邦万国拜冕毓的靠的可是实打实的“现代性”和“未来性”而不是泥古不化的土腥气。
虽然是个城市规划建设业外人士,但是作为一介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干于斯的原装土著,还是有一些逻辑推演上的自信的。
不妥之处,敬请拍砖。
西京杂记撰稿:砸窗子的老男孩
图片:唐代
编辑:撞撞Cindy
责编:方秉蕳
特别声明:西京杂记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合作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kjunzhulun.com/gcwzy/12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