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催人老师生情未了60多年前一张大余
这是60多年前,大余中学初三(2)班的毕业照(图一),拍摄的时间是年7月7日,地点是在第一教学大楼左侧的空坪上。
第一教学大楼系砖木瓦面结构,上下二层。一楼中间是过道,设有报刊宣传橱窗,直通第二教学大楼、学生宿舍、食堂。中间过道的两边各有二间教室,教室门口有砖柱支撑的走廊。照片左后可看到砖柱和教室门。
照片前排左一是我们初三(2)班主任胡为铭老师,第二排右六是我们初一(2)班主任张翕老师,第二排左七是罗学能老师,曾当过大余县副县长,卸任后又返校任教,左八是周淇新校长。
凝视着这张退色变黄的老照片,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回到了那久远的年代……
一、我们是幸运的
年夏,我从东门小学考入大余中学。当时,初一有三个班,多人。从学生来源和数量上看,大部分来自县城东门小学和水城小学,还有就是黄龙、青龙、池江、新城、左拔、内良、河洞及西华山等四大矿区,说明那时大余中学是全县唯一的一所中学。当时,全县各地高小毕业生众多,而被录取进入大余中学的这多人,应该说还算是很幸运的。我被分配在初一(2)班,共43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5人。班主任是张翕老师,教我们的地理课。张老师教书很认真,通俗易懂。他的歌也唱得很好,教了我们一首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同学们称之为“班歌”。每逢集会或课余时间,同学们都会唱响这嘹亮悠扬的歌曲。歌声活跃了班里的气氛,歌声连接了师生及同学之间的情感,歌声把我们带到了那辽阔美丽的大草原……。这首歌,飘过了半个多世纪,直到现在,音乐界还在唱,上了年纪的人都晓得唱,真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经久不衰的老歌。这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国上下,党内党外,正经历着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右”斗争,大余中学也未能幸免。在校大门与第一教学大楼的中间,坐落着一栋灰色二层楼房,二楼是校长办公及会议室,一楼则较空阔,四边都有门,人们都叫它“过路厅”。也就是这个“过路厅”,成为了大余中学反右斗争的“战场”,厅堂内牵挂了多条长绳,老师们写的大字报被张贴得密密麻麻。我也偶尔去看过大字报,主要内容是针对个别老师的言论进行揭发批判。事后有一二个老师被划为右派分子,与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地、富、反、坏四类分子对接(4+1),成为五类分子,列入专政对象。
二、半农半读拾零
年,我读二年级。大余中学响应党的号召,在原青龙公社响垅大队办了一个农场,叫做“平岗农场”。学校轮派我们二年级等几个班“驻场”半农半读。开学初期,我们在学校集中,背着行李,沿着赣余公路,浩浩荡荡地奔赴“平岗农场”。
到达目的地后,我们班被安排在响垅里罗家老宅大厅(图二),在地上用长木头搭上床板打通铺住宿(女生另住房间)。就这样,上午我们坐在床铺上听老师讲课,下午就到田间地头劳作。学习、生活虽然艰辛,同学们还是顽强地坚持下来了。农场有很多的农田,还有菜地、鱼塘,在农技员指导下,师生齐心协力,辛勤耕耘,收获颇丰。
星期天不上课,我们就进山砍柴,有一次,在深山老林中,有几棵大树的藤蔓上挂了很多山果(全称:三叶木通果),又名八月拿、九月黄、拿藤包、牛卵坨、野香蕉、野木瓜等等,我们大余人管它叫“拿”(图三)。
我们几个同学,爬上树梢,三下五除二,摘了一堆。这“拿”,形似芒果,黄绿相衔的皮色,一肚子密集的果籽,而每颗果籽外都裹着粘糊软糯的黄色果浆,好吃的正是这甜甜的浆汁儿,甜而不腻,非常爽口。据说,“拿”营养丰富,还可做药,是山果中的珍品。几个人美食一餐后还剩很多,弃之可惜,要带走又没有挎包布袋之内的东西装,怎么办?我和另一个同学就脱下长裤,扎好二个裤脚口,把“拿”放进裤子里,装满后,用皮带一束,整好挂在柴上,兴高彩烈地赶回响垅里,把那些“拿”分发给同学们共享。
三、活跃的校园生活
年,我们上了三年级,班主任换成了胡为铭老师。胡老师是当时学校里为数不多的共产党员,政治觉悟高,平易近人,是个好老师。
学校的环境优雅宁静,绿树成荫,特别别是大门内那几株大樟树,遮天蔽日。学校雇人在二株樟树的中间,架设了一根大长木梁,插上几根长竹竿并固牢上方,经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同学,在那里攀爬竹竿,锻炼身体。穿过校园西边古城墙那扇门,就是学校的体育场,每天下午上完课,很多同学会去体育场跑步、打篮球等活动。学校每年都举行运动会,比赛有跳高、跳远、短跑、长跑等田径项目。同学们都会去观看比赛,助力加油。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比我们高一年级身体壮实的学生袁道洪,他是学校中出了名的长跑冠军保持者,他在米比赛时,越跑越快,往往把对手甩在后面,总是得第一名。推荐参加县运动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每逢元旦、国庆等节日,学校还会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偌大的礼堂里站满了观看热闹的同学们。
四、“师生”与“同事”
年,我初中毕业(图四),先后在多个单位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胡为铭老师调县饮食服务公司任政治干事,当时,我在该公司当治保干事,我们二人共一个办公室,桌靠桌,面对面。谁也没有想到,二十年后,我与我的班主任老师,会以这样的方式,走到一起,坐在一块,师生关系变成了同事关系。这是缘分,是巧合,还是上天的安排?不过,我对胡老师还是很尊敬的,毕竟他是教过我的老师。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寓意是尊重老师,要像尊敬父母一样,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年,我调新的工作单位,不久,胡老师也调县机关工作,二人分开后,同事关系又演变成了师生关系。世上的事情或许就是这样,无奇不有。
五、无悔人生
初中毕业后,我们同班同学几十人中,有的考上高中,有的考上赣州师范,有的考上吉安、九江中专,还有的参军入伍等等,各奔前程。韩邦信同学(图五)参军在铁道兵部队,退役后分配新城粮管所工作,我下乡到新城时,常会去他那里聊聊天。彭有富同学考取吉安卫生学校,毕业后留在吉安工作,几十年都未见过面。
我退休前常出差下乡,多次碰见分别在黄龙、青龙乡镇任教委主任的李集恒、黄明贵同学,此时,我们互相打听一些同学的去向,并谈及在大余中学时的往事和友情。因各人有各人的事,有的同学见面接触的机会就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同学失去了联系,甚至个别的已不在人世了。
岁月催人老,但母校情、师生情、同学情,情系心中,成为了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我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为国为民,尽责尽力。虽然没有为母校争什么光,但也没有给母校丢脸。
我无怨无悔!
……以上为赞助商广告……
我是我本善良说真话不易,您打赏随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junzhulun.com/gcwdw/10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