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疫情当前,如何结合老年人特点做好
我国早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当前新型冠状病毒(下文简称新冠,COVID-19)所致疫情下,老年人易感易重易死亡。因此,协助老人进行有效防控是遏制疫情恶化的重要一环。
老年人群有何特点?
在多家疾病防控中心联合报道的早期例新冠肺炎(NCP)的病例中,有近一半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现有病例也发现,老年人及合并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者病情更重、死亡率更高。在国家卫健委最早报道的17例因NCP死亡的病例中,死亡中位年龄为75岁(范围:48岁-89岁)。
如何针对老年人进行防护?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对老年人群高度重视,很多媒介科普协助老年人共抗难关。本文结合老年人特点从个人心身、家庭、环境等方面讲述如何做好老年人疫情防护,希望能提供更加全面实用的帮助。
1.个人防护
■减少外出
由于COVID-19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性极强,因此,杜绝不必要的外出与聚集,如访友、广场舞、棋牌活动、公共浴池洗浴等,可大幅度降低感染几率。同时,减少人群流动与聚集也可预防疾病的次生代传播,是疫期的必要选择。
■佩戴口罩、保持距离
外出难以避免时,可选择一次性医用口罩加以防护。COVID-19可通过飞沫传播,口罩的合理正确佩戴可有效隔断传染源传播。外出行走或排队时,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同样可以起到防护作用。
■勤洗手由国家卫健委发行的第六版诊疗方案中指出,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所以勤洗手和佩戴口罩同样重要,从外面回家后、做菜前、吃饭前、如厕后尤其要注意洗手。在流水下用肥皂或洗手液揉搓30秒,留意清洗指缝、指甲缝等部位,尽量剪短指甲。
■合理膳食、加强营养、适当锻炼
不接触和食用野生动物,处理食物时生熟分开,肉类充分做熟再食用,另外,可增加加强老年人抵抗力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优质蛋白等,若食欲不好,可适当加用适合自己的营养粉,同时每天量力而行的进行居家锻炼30分钟左右也有利于帮助消化和提高免疫力。
■注意保暖、防跌倒
感染和跌倒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入院原因。在疫情时期,更需谨慎,做好一级预防,避免入院。有不咳嗽、发热等不适症状请及时咨询。特殊时期,医院网站,或正规网络平台找专业医师进行咨询。医院就诊,可先行网上或电话预约挂号,医院的滞留时间。居家锻炼或行走要穿舒适防滑拖鞋或鞋子,行走不稳或有过跌倒时者和借助拐杖等,减少跌倒风险。
2.家庭防护
■通风
新型冠状病毒一般不会自窗户飞入室内,且封闭环境会造成室内氧气不足,细菌滋生等问题。建议家庭内规律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可有效改善室内环境,预防感染。
■居家环境合理消毒
家庭环境需定期消毒。依据既往对冠状病毒的认识,此类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比较敏感,56℃以上持续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漂白水等)、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建议针对家具、衣物、鞋底等分别采用适合的消毒方式,使用消毒剂前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不当的使用方式极易引发安全事故,不建议大量囤积消毒剂,以免留下安全隐患。
■多陪伴许多老年人会面临因广场、公园、棋牌室等公共场所限制,骤然失去平素的社交活动;难以抑制的对疫情的担忧和恐慌等情况。易产生焦虑、抑郁等问题。因此呼吁大家多陪伴老人。如有难以排解的情绪问题,也可通过心理援助热线(上海市--5等)或其它医疗平台寻求帮助。
总之,老年人群由于多存在器官功能储备能力下降、抵抗力低下、多种慢病共存等特点,一旦感染,往往病情危重、死亡率极高,因此,做好预防更为重要。这需要个人、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乃至养老机构、老年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多角度全方位帮助老年人群平稳度过疫情蔓延期,减少感染和死亡。
专家名片
马文林医院
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副教授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
擅长领域:心血管病人伴发的心理问题、心力衰竭、难治性高血压等的诊治
现任医院老年医学科行政主任。长期从事心血管病学的医、教、研,工作在临床一线,具有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和人文素养,擅长心血管病人心理问题、心力衰竭、难治性高血压、心血管常见多发病、疑难危重和临床复杂并存情况的无创诊治。急病人所及,精益求精,追求花费最少以解决病人疾痛,崇尚一级预防健康理念,在日常临床中注重病人的心理健康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曾赴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访学。主攻方向心血管病人相关心理问题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代表性文章单篇引用迄今引用67次。参编译著作7部,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7篇,指导11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和7名在读。主持和参与国际多中心合作课题、省部级、上海卫计委课题多项。长期担任科教学秘书,承担《诊断学》《内科学》《循证医学》同济大学5年制,7年制,8年制,贯通班,留学生的授课任务。主持中德合作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项,并于年成功举办了国内首届“心脏科医护人员心理学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学员的高度好评,重实操规范推广和应用,为缓解国内心血管病人心理问题突出而专科医生资源严重不足的严峻状况添砖加瓦。目前在研的中德合作的“社会心理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延误的多中心研究”首次系统引入了德国系列量化评估工具并且本土化,将为改善我国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心梗院前延误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图
以上均为版权图编辑丨宣传处
医院于年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建,上海市医院是普陀区唯一医院。年门急诊量超过万人次。拥有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骨科、精神神经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上海市重点专科脊柱外科、心身医学科、消化内科,上海市中医示范科;实现急诊与危重症学科、老年医学科、检验医学科、临床药学科入选上海市级平台学科建设计划;院内形成以骨科牵头的运动-神经-精神学科群,心内科牵头的循环-呼吸-胸外学科群,消化内科牵头的消化-普外-内分泌学科三个优势学科群;以及由血液科牵头的血液-肿瘤-影像-病理-检验学科群、肾内科牵头的肾脏-泌尿-妇产-生殖学科两个特色学科群。医院整合学科优势,成功打造三个国家级中心——高级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及创伤救治中心,成为沪西北地区的大型急诊危重症与疑难杂症综合诊治中心。建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美干细胞联合研究基地。拥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为代表的高水平专家队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权威学术期刊。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为标志的高等级科研成果。医院作为一所医院,执着于精湛的医术,形成了具有同济特色的温馨“家”文化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健康传播文化。并以济人济世之心传医者之道,在历次重大抢险救灾、国际援助、扶贫帮困中发挥了同济人“同心同德同舟楫”的博大胸怀,将同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洒满大地。
原标题:《疫情当前,如何结合老年人特点做好防护》
转载请注明:http://www.kjunzhulun.com/gcwzysx/13323.html